比亚迪 8 月销量回暖 + 固态电池迎突破!新能源这波机会别错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0 20:01 1

摘要:随着 2025 年 “金九银十” 消费旺季临近,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迎来多重关键动态。从比亚迪最新销量数据到固态电池标准推进,再到全球动力电池格局变化,一系列信号不仅勾勒出行业当下的发展脉络,也为后续市场走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着 2025 年 “金九银十” 消费旺季临近,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迎来多重关键动态。从比亚迪最新销量数据到固态电池标准推进,再到全球动力电池格局变化,一系列信号不仅勾勒出行业当下的发展脉络,也为后续市场走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比亚迪 8 月销量:淡季复苏,多品牌与海外市场成增长双引擎

根据华创汽车 9 月机构纪要显示,比亚迪 8 月批发销量达 37.4 万辆,顺利走出高温淡季的销量低谷,且 1-8 月累计销量已达 286.4 万辆,同比增长 23%,整体表现符合市场预期。从细分维度看,其销量增长的 “双引擎” 特征尤为明显:

一方面,纯电车型(BEV)成为核心驱动力。8 月比亚迪纯电销量突破 20.0 万辆,同比大幅增长 34%,远超行业平均增速,这一数据既反映出消费者对纯电车型的接受度持续提升,也印证了比亚迪在纯电技术与产品矩阵上的竞争力。品牌层面,王朝 + 海洋系列作为 “基本盘”,贡献了 34.3 万辆销量,同时方程豹纯电(1.6 万辆)、腾势(1.2 万辆)、仰望(405 辆)的差异化表现,也体现出比亚迪在高端化、个性化市场的稳步布局。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渗透持续加深。1-8 月比亚迪海外累计销量达 63.1 万辆,海外渠道的拓展不仅对冲了部分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也成为其销量增长的重要补充。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内促销政策的推进,比亚迪价格端韧性得以保持,机构预测其 2025 年有望实现盈利修复,下半年将进入 “销量 + 盈利” 双向提升的通道。

固态电池行业迎来关键节点:标准落地 + 设备订单启动,供应链机会显现

作为新能源电池技术升级的核心方向,固态电池近期迎来两大关键进展,行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速:

其一,标准制定进入冲刺阶段。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部明确将于 9 月 10-11 日在北京召开 10 项固态电池团体标准送审审查会,一汽、北航等企业与科研机构将共同参与。这一举措意味着固态电池行业将告别 “无标可依” 的阶段,标准落地后不仅能规范产品质量,更将加速供应链筛选,推动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脱颖而出。

其二,设备与材料环节率先受益。从设备端看,先导智能 2025 年上半年已斩获全固态电池设备新增订单 4 亿元,客户以海外为主,其等静压设备已实现成熟发货,国内头部车企的相关订单预计在 2025 年下半年集中落地;此外,其他关键设备企业也将在 9 月密集对接头部客户,设备环节成为技术量产的 “先行军”。

材料端则呈现出 “高壁垒 + 高溢价” 的特点。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例,其氧稳定性差异大,需经过烧结、研磨、包覆等复杂工艺(区别于传统电解液的简单混合),单吨价格高达千万元级别,技术溢价显著,容百、当升、道氏、国瓷、泰坦等企业在该领域的布局已具备先发优势;负极材料方面,从硅碳向锂合金的技术过渡趋势明确,天铁、中一、道氏等企业也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全球动力电池格局:亚洲市场比亚迪领跑,区域分化特征显著

中信证券引用 SNE 数据发布的 2025 年 Q2 全球动力电池复盘报告,进一步揭示了当前市场的区域分化与竞争态势:

从整体规模看,2025 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 503GWh,同比增长 30.8%,机构预测 2025-2027 年全球装机量将分别达到 1154GWh、1428GWh、1723GWh,年均增速保持在 20% 以上,行业增长确定性较强。

区域竞争上,亚洲市场比亚迪稳居第一。2025 年 Q2 比亚迪在亚洲及其他市场的份额达 27.4%,超过宁德时代(22.3%)与 LGES(15.8%),这一成绩与其在国内市场的稳固地位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拓展密不可分;而在北美市场,松下、LGES、SDI 仍占据前三席位,宁德时代排名第四,反映出海外市场仍存在较强的区域壁垒,头部企业的竞争策略需更具针对性。

此外,单车带电量的区域差异也值得关注。2025 年上半年,北美 BEV 单车平均带电量达 89.2KWh,远超欧洲(70.5KWh)与中国(62.9KWh),中国 PHEV 单车带电量 26.0KWh,同比提升 0.8KWh,这种差异既与不同市场的消费需求、政策导向相关,也为电池企业的产品定制化研发提供了方向。

从比亚迪的销量复苏到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再到全球动力电池的格局调整,2025 年下半年的新能源行业正呈现出 “技术驱动、区域分化、品牌分层” 的特征。对于消费者而言,技术升级将带来更优质的产品体验;对于行业参与者,抓住标准落地、区域拓展、材料创新的机遇,将成为在竞争中突围的关键。

来源:汽车网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