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历史之最系列⑥|珠三角地区最早旱作农业遗存发现地——甘草岭遗址,4600年前的稻粟交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0 19:46 2

摘要:黄埔盛夏枝头的荔枝红,是千年农耕文明孕育的甜蜜结晶。无论是玉岩书院的千年古荔,还是贤江连绵的百年荔海,其深厚的农业根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悠远。这一切的源头,或许就藏在黄埔区龙湖街汤村西南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岗——甘草岭之下。2017年至2024年,这里的考古发掘揭

黄埔盛夏枝头的荔枝红,是千年农耕文明孕育的甜蜜结晶。无论是玉岩书院的千年古荔,还是贤江连绵的百年荔海,其深厚的农业根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悠远。这一切的源头,或许就藏在黄埔区龙湖街汤村西南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岗——甘草岭之下。2017年至2024年,这里的考古发掘揭开了被尘封4600年的历史面纱。浮选分析揭示的稻粟颗粒,将珠三角农业文明的起源时间大幅提前。这里出土的小米遗存,是珠三角地区最早的旱作农业遗存,与水稻共存的现象,首次揭示了新石器晚期珠三角先民对农作物的驯化与利用,奏响史前农业文明的序曲。

考古发现:

稻粟共存的革命性发现

202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邓振华研究员发布了他联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不久前发掘的甘草岭遗址所进行植物考古学工作的最新进展。研究发现了距今4600年前的水稻和小米,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突破性意义:

01

珠三角旱作农业的“第一粒粟”

少量小米(粟)颗粒的确认,填补了珠三角地区农业类型图谱上的关键空白,有力证明粟作农业在珠三角的悠久历史,是该地区迄今为止最早、最直接的旱作农业实物证据。

02

稻粟共存,混合农业模式的首次确证

甘草岭遗址大植物遗存中以稻类遗存为主,并发现了少量的粟类遗存。两者共存于同一遗址、同一时期地层中,表明距今4600年前后,珠三角腹地的先民已同时掌握并实践水田稻作与旱地粟作技术,形成了一种因地制宜的“稻粟混作”农业经济模式。这打破了以往认为岭南新石器时代农业形态单一(纯种水稻种植)的传统认知,揭示了该地区农业经济的早期复杂性与适应性。

△甘草岭遗址一期发掘现场航拍照片(2018年摄)

(图源: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社会演进:农业催生的变革

甘草岭遗址的考古地层记录农业革命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两次考古发掘共揭露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304座,灰坑窖穴225座,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质地的文物702件(套),是目前广东地区揭露墓葬数量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迹现象复杂,包含物丰富,出土遗物众多。与更早期环珠江口依赖渔猎采集的贝丘、沙丘遗址相比,甘草岭的聚落规模显著扩大,窖穴容积增加,显示出定居生活的稳定性显著增强。这正是农业的力量——稳定的食物生产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结构复杂化。

这种社会复杂化在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在等级分化的墓葬中,玉钺的现身尤为关键。这件长约10厘米的玉器虽残损,但依据同出器物表明,随葬玉器的墓葬规模通常较大,陶器数量更多,暗示着社会分层已出现。

△甘草岭遗址出土玉钺(图源: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此外,超过半数的墓葬中发现的“碎物葬”习俗,陶器被有意打碎铺于墓底。这种习俗被认为源自良渚文化、经粤北石峡文化传播至珠江三角洲,成为史前南北文化基因交融的又一见证。

△甘草岭遗址发掘的墓葬现场埋藏情况(图源:广州日报)

文化传播:

十字路口的文明交融

甘草岭的文化面貌呈现出多元融合特征。其陶器组合以本地特色的圈足罐、釜为主,但瓦状足陶鼎、泥质陶豆等器型,却与粤北石峡文化中晚期遗存高度相似。这种相似性勾勒出一条文化传播路径:长江中下游良渚文化的影响首先抵达粤北,再向南扩散至珠江三角洲腹地。玉礼器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这一传播链,与良渚核心区精雕细琢的玉器相比,甘草岭出土的玉器在材质上相对粗糙,工艺也趋于简化。这种差异生动体现了文化因素在长距离传播过程中的自然衰减与本地化适应现象。这种跨越千里的文化互动,使珠江三角洲在4600年前就成为南北农业技术的融合区。

△甘草岭遗址出土圈足罐(图源: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甘草岭遗址出土玉环(图源: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古今交响:

黄埔大地上的农业基因

甘草岭遗址揭示的农业智慧,在今天的黄埔大地上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与甘草岭相隔不远的迳下村,展现着黄埔区在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上的创新实践。面对耕地碎片化、产业连片发展空间不足、乡村造血能力弱等资源约束和空间治理难题,迳下村在全省先行试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重新绘制发展图纸,创新发展路径,该村成功整合零散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500余亩,规划打造2100亩产业发展空间,创新“乡村振兴+科创田园+生态农旅”整治思路,引入迳下院士谷、惠农中心等农业科技、都市农业、旅游康养项目,从荒村僻壤蜕变成国家级3A旅游景区。这片焕然一新的景象,是传统农业基因在现代土地治理智慧下高效传承与升级的生动写照。

△迳下村(图源:广州黄埔发布 何子安/摄)

近年来,黄埔区正以考古成果激活农耕记忆。2023年成立的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埔工作站,已策划多场“走进考古现场”研学活动。张强禄院长在“考古黄埔”讲座中总结道,以稻作为主体的广谱型农业经济模式是该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引擎,为后续的“八方辐辏,花落广州”历史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史前基础。这种深厚的农业基因,从4600年前的稻粟混作,到迳下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一脉相承,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

黄埔之最:

文明起点的当代回响

在九龙镇汤村的岗地上,甘草岭深藏于现代都市的脉络之中,黄埔人以考古遗址为锚点,将古树公园、现代农田等有机串联,构建起活态的农业文化遗产网络。当知识城的科技园区在古聚落旁拔地而起,我们依然能在这片土地上聆听来自新石器时代的稻粟交响,感受其面向未来的深厚底蕴。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