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我省131个村镇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为充分发挥全国文明村镇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文明江西”微信公众号特开设《全国文明村镇巡礼》专栏,
编者按: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我省131个村镇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为充分发挥全国文明村镇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文明江西”微信公众号特开设《全国文明村镇巡礼》专栏,聚焦各地在科学思想引领、文明乡风培育、传统文化弘扬、乡村风貌提质、产业振兴实践、文化生活丰富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典型经验,全面展现全国文明村镇的时代风采——看城乡面貌如何焕然一新,文明乡风如何浸润人心,发展活力如何竞相迸发。让我们走进这些全国文明村镇,解码精神文明建设的 “江西密码”,共同书写新时代城乡文明的崭新篇章!
南昌县冈上镇蚕石村
初夏时节,漫步在南昌县冈上镇蚕石村(辖熊家、吴家等6个自然村),道路两旁整齐延伸的白墙上,一幅幅色彩亮丽、主题鲜明的文明新风尚宣传画点缀其间。行人走过,仿佛置身温馨和谐的文明长廊。这个在2019年荣获“南昌市最美‘三风’乡村”称号的村庄,2025年又跻身“全国文明村”行列,成为全国文明村镇中的一颗明珠。
教授村里藏家训
初夏的雨淅淅沥沥,在南昌冈上镇月池村的村口处,一棵棵古樟的绿意,被雨水洗得格外深浓。湿漉漉的小道上,87岁的熊华顺老人撑着一把伞,蹒跚走来,精气神十足地说道:“欢迎来到教授村!”熊华顺老人口中提到的“教授村”也就是蚕石月池熊家自然村。
“我们村有4000多熊氏后人迁居国内外,在各个领域书写辉煌。”熊华顺老人自豪地说。从民国教育家熊育钖到解放军上将熊光楷,再到中科院院士熊大闰,这个仅百余户的自然村,走出了300余位教授,还有一大批留学欧美、学成回国后在著名大学任教的学者。
月池熊家之所以能成为“教授村”,离不开优良的家风。据蚕石村党委副书记刘荣华介绍,熊家历来重视子弟教育,世代传承尚学重教之家风,“要读书,每房要有读书人”是他们百年家训的第一条,也成为家族兴旺发达的关键。因此,他们很重视当地孩童的入学启蒙。“入学礼这天,熊家‘四长’(指族长、房长、堂长、家长)都会来参加,在家长、老师的带领下,孩子完成拜师、写‘人’字、读校训等仪式,那是很隆重的。”熊华顺老人介绍道。
在“三风”文化街区,干净平整的柏油路旁,红石筑基、青砖铺面的赣派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红底黄字的“三风”对联,展示着各自的家训。熊华顺老人表示,当地村民会在《教授村家规家训》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家的家规家训,从三岁娃娃起,就会对其言行举止进行规范,培养良好的家风。
古建变身新课堂
熊华顺老人曾是冈上小学校长,退休后的他一边担任“教授村”里的义务讲解员,一边收集、整理当地的风土民情小故事,编撰了十多本家风类的手写讲稿。如今这些泛黄的纸页,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爷爷奶奶一堂课”的生动教材。
据了解,熊华顺、李瑞祥、黄新生等人是冈上镇“爷爷奶奶一堂课”首批老党员志愿者,平均年龄72岁。他们开发了《冈上镇三字经》《教授村家风家训小故事》等系列乡土课程,奔赴各个村小、礼堂开课。随着影响扩大,更多退休文化老人加入,课程领域扩展到历史文化、节日风俗等。
“有一年夏令营,一些来研学的大学生对家风文化很是感兴趣,问的问题都很深刻,足以说明他们真的很热爱、很想了解我们的优良传统,这让我觉得感动、欣慰。”熊华顺老人满脸骄傲地说道。如今,“爷爷奶奶一堂课”已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的流动体,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紧邻月池熊家的吴家自然村也非同凡响。村里的吴氏家庙是吴氏族人祭祀先祖的场所,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夏日的吴氏家庙静谧肃穆,在这座省级文保单位的院落里,十多间厢房被布置成村史馆,成为文明传承的新阵地,吴氏家族历史渊源、家风家训、名人事迹一一陈列,后院的两排房舍原是村小,如今里面布置成不同年代的学堂、考场,成为如今的研学基地。正衣冠、点朱砂、击鼓鸣志……一间间历史与现实交融的体验式课堂,传承和弘扬着优秀传统文化,让游客流连忘返。
家风吹进百姓家
传承好家风,需要实实在在的载体。近年来,蚕石村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广泛在群众身边选树“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推选出一批像南昌县“文明家庭”熊华顺等的先进典型,用“好家训好家规”“文明家庭”“清洁家庭”的荣誉激励着村民改造好、管护好自家庭院。2021年,该村共评选出22户文明家庭、32户清洁家庭,示范带动更多家庭见贤思齐,主动加入环境整治行动。
“重阳节的时候,这里很是热闹!”吴氏家庙义务管理员吴善明老人乐呵呵地说,“边聊边吃,这也是晚辈们的一份孝心。”每年重阳节,在吴氏家庙里都会举办敬老宴,数十张大圆桌整整齐齐地排列,很是喜庆热闹。当地老人们进场围坐,唠家常、忆往昔,村干部和志愿者马不停蹄地分盘盛菜,美味佳肴香气扑鼻。
这场超百人参加的敬老宴,是蚕石村弘扬德善之风、敬老之风的生动实践。活动最后,村干部和志愿者会为每位老人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传递着对传统美德的坚守。蚕石村党委副书记刘荣华表示,将继续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搭建老人交流平台,营造浓厚尊老敬老风尚。
参天古樟的年轮记载着百年家风,青石板路蜿蜒连接古今。从教授村走出的300余位学者身影,如今化作孩子们眼中的星光。当耄耋老人的手与稚嫩孩童的手共同抚摸过吴氏家庙的砖墙,文明传承的密码在此刻悄然激活。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