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议:不能困在一个地方太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21:28 1

摘要:在同一个岗位上,遇见每天都会遇见的人,做着每天都会做着的事,一日复制一日,生活庸俗且乏味。

毕业后我在老家小县城的广电待了两三年。

一开始有一股新鲜劲,可没多久,人就处于一种百无聊赖的状态。

在同一个岗位上,遇见每天都会遇见的人,做着每天都会做着的事,一日复制一日,生活庸俗且乏味。

有一个关系要好的大学导师便建议我换地方,去北上广试试。

我很是踌躇,导师接着说:不要在一个环境里待太久,尤其是一个狭小的环境里。

现在呢,换过几份工作,去过很多城市的我,慢慢理解了导师当时所说的话。

任何一个地方待久了,那个地方就会变成监狱,你会停摆、会沉沦。

环境,具有能量性。

当旧环境不能再滋养你时,一定要及时换个新环境。

去见一些人,去看一些景,有了互动、有了碰撞,甚至有了伤害,我们才能有感触、有思考、有成长。

01

有时,我会扒老电影来看,《土拨鼠之日》这部经典电影让我印象深刻。

男主菲尔是一个天气预报员,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

每当他早晨醒来,都是2月2日这一天,永远遇到相同的人,永远发生相同的事。

是的,他永远地被困在了同一天。

起初菲尔放纵享乐,后来逐渐麻木崩溃。

这部电影引起很多观者的共鸣,因为我们也在日复一日地循环着生活。

心理学把这种重复的生活模式,命名为“土拨鼠之日效应”。

人困在长期封闭、重复的生活里,不过是一年365天活成了一天。

最后的结果是,如同久未见光的盆栽,会慢慢失去勃勃生机。不管是什么人,干什么工作,一旦拘泥于眼前的一方天地,认知、眼界、圈子都会变得狭窄和固定。

艺术家陈巨源早年在学习西方绘画时, 整天待家里对着画板苦思冥想,可始终不得要领。

有人提醒他:“你整天闭门造车,怎么会有感触呢?”

陈巨源听后恍然大悟,拿出全部积蓄,外出参观名胜古迹,浏览各地画展。

还有黑塞也是如此,他在旧书店当学徒期间,还开启了严格的自学,诗歌写了一本又一本。

可越是这样,越是走不出创作的死胡同。

后来,攒了一些钱后,黑塞一边旅行,一边写作。他的成名作《彼得·卡门青》就是旅途中慢慢打磨完成的。

黑塞说过:“走出去不会让你的贫穷自动消失,但至少让你知道自己在过一种亟须改变的生活。

一旦进入一种流程化的生活,我们自身会进入瓶颈期,也会失去灵性。

人如流水,待在原地不流动,只会在日日消磨里腐臭。

只有流动起来,流淌过山川,才能为生命汇聚起充沛的能量。

02

《我的阿勒泰》里,有人向朝戈奶奶感慨,很多年轻人都去了外面发展,草原上的人越来越少。

朝戈奶奶笑着说:家里养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孩子们出去走走看看,挺好的。

很多时候,一直守着老地方,你就只能在固有的圈子里打转。

不变意味着停滞,变化意味着成长。

走出去,看不同地方民俗风情,听不同人群的真知灼见,在一次次新链接中,自身的认知体系得到丰富与更新。

贾樟柯高考落榜后,他整日无所事事,不是跟朋友打牌喝酒,就是骑着摩托在县城兜风。

不出意外,他可能在县城找份糊口工作,庸庸碌碌过完一生。

可有一天,他开始思索,外面的世界这么大,自己真要烂在这个小县城吗?

于是他离开家乡,通过努力自学,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

在学院里,他结识了很多师友,都是著名导演、编剧,并学习到很多知识。

他每天废寝忘食地看书,看影史名作,极大地开阔了自身视野。

毕业几年后,他拍出第一部长片《小武》,由此一鸣惊人。

走出去,是走出那个狭小的自我。

小地方养不出大视野,旧环境换不来新生活。

只有在与世界碰撞的过程中,刷新自己的认知和眼界,人方能得到新生。

我之前看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很好奇为什么海明威会取这个名字。

看完就明白了。

因为当时的巴黎太璀璨夺目了,人才荟萃,文人沙龙,歌台舞榭,给了海明威最深的滋养。

以至于海明威动情地说过:“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多去看看这世界,在某一个地方,你也会找到这一席流动的盛宴。

03

说起苏敏,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原本是一名普通主妇的她,下定决心独自踏上自驾游的旅程。

她收获了大量关注,成为拥有几百万粉丝的网红博主,并且事业全面开花:直播带货,出畅销书,为奢侈品代言。

上一年,她作为电影《出走的决心》原型,甚至走上了戛纳红毯。

因为敢于告别旧环境,她彻底改写了自己的命运脚本。

改命的契机,往往不在此处,而在彼处。

一直困于过去的磁场,那么过去你赚不到的钱,现在的你也不可能赚到。

机会从不会主动找你,它往往藏在不确定性中、藏在前方的路里,你需要走出去,不断去碰,你才有可能碰到好机会。

郭德纲曾年轻的时候在天津讨生计,过得很是不容易,他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有家难奔,有国难投”来形容当时的处境。

那时候的他很纠结,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往哪里走。

有天和一个前辈一起吃饭,前辈得知他的境况后便一直劝告他:你要走,要离开这里,你必须离开这里。

郭德纲很是纠结,他不知道外面是什么境况,谁也不认识,该去找谁,该做什么。

他想着,好歹在天津还有熟人,出去了就完全人生地不熟了。

但前辈还是劝他,这里的熟人没有用,你还是得走出去。

他回来以后琢磨了很久,最终决定离开天津,去北京发展。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三毛在《送你一匹马》里写道:“出发,总是好的,它象征着一种出离,更是必须面对的另一个开始。”

改变命运,先改变环境。

人困顿的时候,要少窝在老地方,多在外面走动。

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多看看别人是怎么样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你才能遇到新的发展,新的可能。

看过一段顺口溜,觉得又好玩又有几分道理:

“走运走运,要走出去了才有好运。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肯定困难。

出路出路,要走出去了才有出路。”

待在老地方,一日重复一日,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都可预见的。

走出去,换个地方,才能换来生命中的精彩。

来源:洞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