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45岁的李国强是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每天一早就坐进办公室开始盯着论文和数据,会议、讲座、批改作业、科研基金申请的节奏几乎没有停歇,他始终处在焦虑和紧绷的心情中,即使偶尔和同事闲聊,也难以真正放松下来。为了节省时间,他常常在工位上解决三餐。
2017年,45岁的李国强是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每天一早就坐进办公室开始盯着论文和数据,会议、讲座、批改作业、科研基金申请的节奏几乎没有停歇,他始终处在焦虑和紧绷的心情中,即使偶尔和同事闲聊,也难以真正放松下来。为了节省时间,他常常在工位上解决三餐。早餐是豆浆配油条,中午多是卤肉饭或红烧排骨这样的外卖盒饭,晚餐经常靠泡面或快餐凑合。工作结束后的夜晚,他大多瘫在沙发上看书或刷手机,缺乏运动成了常态。妻子多次提醒他要注意身体,可他总觉得自己还年轻,从未放在心上……
9月24日上午,李国强正埋头批改学生的论文,正仔细查看着上面数据时,眼前的字句却突然模糊了一瞬,好像有一层薄雾在纸面上悄然升起,把原本清晰的字迹笼罩得模棱两可。他眨了几次眼睛,深吸一口气想让自己清醒,却发现那片模糊并没有散去,反而像一块毛玻璃挡在眼前,让人看得心烦意乱。额角随之传来轻微的胀痛,仿佛有人在里面塞进了一只小小的气球,正在缓慢却持续地鼓胀开来。他下意识的抬手,按揉着自己的太阳穴,按揉了一会后感觉痛感稍有减轻,以为是自己这几天没睡好的原因,并没有多在意,继续工作。
他继续低头在论文上写批注,手肘不小心碰掉了桌面上的稿件,刚一弯腰去捡,眼前的世界顿时晃动起来,像被人猛地推了一下的玻璃窗,整片视野左右摇摆,书桌与文件仿佛失去了固定的边界,变成了一团旋转的影像。他扶住桌角,努力撑起身体,呼吸急促,额头冒出细密的冷汗,耳边随之嗡嗡作响,那声音像是一群蜜蜂在头颅里盘旋,又像老旧电流无休止的震动,从耳孔直灌进大脑,让他心口发慌。
他意识到自己现在这个状态不对劲,心口一紧,手忙脚乱地想去够放在桌角的手机。可手臂刚伸出去,眼前的画面就像被突然泼上了一层脏水,所有的线条瞬间糊成一片,手机的轮廓只剩下模模糊糊的光点。他努力眯起眼睛,试图分辨,可越是凝视,视线越发模糊,仿佛有无数细小的黑影在眼前游动。与此同时,额头深处传来一阵沉重的疼痛,像有人用钝器在里头一点一点顶着,痛感从太阳穴一路扩散到后脑,让他忍不住咬紧牙关,眉头死死拧在一起。呼吸短促而急促,视线逐渐涣散。他试图再一次抬手扶住桌子,却只摸到空气,整个人彻底滑落下去,重重倒在地板上,陷入昏迷。片刻之后,回到办公室的同事发现他昏迷在地,慌忙呼叫急救,将他送往医院。
在送到医院后,急诊科的医生立刻为李国强做了常规检查。首先是血压测量,结果显示收缩压 178 mmHg,舒张压 106 mmHg,明显高于正常范围。随后进行了血常规和尿常规,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 158 g/L、红细胞压积轻度升高,显示出一定的血液黏稠度增加;尿常规则发现微量蛋白阳性。接着医生安排了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窦性心律,但伴有轻度左心室高电压,提示心脏长期处于压力负荷状态。胸片显示心影稍大,医生看着这些检查单,脸色逐渐凝重,他知道这不是单纯的疲劳问题,而是高血压已经在李国强体内潜藏许久的表现。
为了进一步明确病情,医生决定安排专项检查。首先进行了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记录结果显示平均收缩压 165 mmHg,舒张压 100 mmHg,且夜间血压并未明显下降,属于“非杓型”血压模式,这种情况意味着心脑血管意外风险更高。随后安排了心脏彩超,结果提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 57 mm,室间隔厚度 13 mm,符合高血压性心脏病早期改变。为了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又加做了颈动脉彩超,发现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至 1.3 mm,并伴有小的粥样硬化斑块。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血肌酐 112 μmol/L,虽然尚未超过正常上限,但结合尿蛋白提示,已经有肾脏早期受损的迹象。医生在查看完整的检查资料后,结合李国强昏迷前的症状表现和血压水平,最终确诊为高血压 2级,并伴有早期心脏和肾脏靶器官损害。
等到李国强在病床上慢慢清醒过来,眼神里还带着些许茫然,医生走到床边,神情严肃而沉稳,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李先生,您这次的情况非常危险,不是普通的疲劳,而是长期高血压在作祟。”医生一边看着手中的检查报告,一边抬起头,郑重地说道,“您的血压已经远远超过正常范围,尤其是这次出现昏迷,是身体向您发出的严重警告。”
他停顿片刻,继续解释:“高血压的成因很多,与您长期精神紧张、饮食偏咸偏油、缺乏运动以及睡眠不足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叠加,使您的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逐渐损害心脏、脑部、肾脏。您现在已经出现心脏肥厚和肾功能受损的迹象,这是高血压对身体靶器官造成影响的明显信号。”
李国强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有些害怕的询问自己应该怎么做。医生开口安抚着:“李先生,您不必过度恐慌。虽然目前血压偏高,并且已经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心脏和肾脏受损迹象,但好在我们已经及时发现。如果现在开始规范治疗,风险是完全可以大大降低的。”医生顿了顿,继续说道:“第一,您需要按照医嘱坚持服药,我会给您开具降血压的药物,您绝不能随意停药或自行调整剂量。第二,要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减少高盐高油的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同时戒掉方便面、泡面等快餐习惯。第三,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安排一些轻中度运动,比如散步、慢跑、太极,这些都有助于稳定血压。第四,要学会缓解压力,长期的焦虑对血管的损害不亚于饮食和作息。”
李国强连连点头,将医生的话都牢牢记在心里。回到家后,他开始真正落实这些叮嘱。早餐不再是匆忙的油条和豆浆,而是换成全麦面包配低脂牛奶,午餐则尽量避免高盐高油的外卖,晚餐由妻子准备清淡的家常菜,他也强迫自己不再用泡面和快餐凑合。晚上批改论文到点就放下手中的笔,不再熬夜到凌晨,而是保证在十一点前上床休息。饭后他坚持下楼散步半小时,哪怕再疲惫也不松懈。工作中的焦虑依旧存在,但他学会用深呼吸和与同事交流来释放压力,不再死死憋在心里。在工作之余,他更是开始学习游泳,每周都会抽出时间来练习。他很清楚这些改变并不容易,但想到昏迷时的无力感,他下定决心要把身体放在第一位。
三个月后,李国强按照医嘱定期来到医院复查。护士为他测量血压,结果显示收缩压 128 mmHg、舒张压 82 mmHg,比之前大幅下降并稳定在理想范围。血常规、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也均在正常值内,之前的微量蛋白消失不见,心电图提示心律规则,未见新的异常。医生仔细查看报告后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下来:“李先生,您这段时间的努力效果非常明显,血压控制得很理想,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也在减轻。”听到这句话,李国强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他深知若不是当初的那次惊险,自己可能依旧忽视这些小小的改变。如今结果稳定,他更加坚定地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把这份来之不易的健康牢牢守住。然而李国强没想到的是,意外会来的如此猝不及防……
2022年10月26日上午十点左右,李国强正在办公室里修改科研基金申请书,正抬手翻看资料,忽然感到脑袋里“轰”地一下,像被猛敲了一下,整颗脑袋瞬间炸开似的,耳朵里立刻充斥着沉闷的回响,额头随即传来沉重的疼痛,那感觉像一块石头被硬生生压进头颅里,越嵌越深,每一下都随着心跳猛烈跳动。他本能地伸手去揉太阳穴,却发现疼痛并没有缓解,而是像潮水般迅速漫延开来,从额头蔓延到整个头顶,甚至扩散到后脑,仿佛有人在颅骨里点燃了一团火,灼烧得让他眼睛直冒金星。他下意识屏住呼吸,手指紧紧攥成拳头,额角青筋暴起,额头的冷汗顷刻间涌了出来,顺着脸颊往下滴。
疼痛无休止的袭击着他,李国强觉得自己的整个脑袋仿佛被一只沉重的铁箍死死套住,那股力量紧紧勒着头骨,从太阳穴一直收紧到后脑,连呼吸都像被牵制住了一样。他挣扎着抬手想去够桌上的手机,可手臂却僵硬无力,疼痛让他的眼神涣散,几乎看不清眼前的物体。那疼痛不是单一的,而是带着一种撕裂般的压迫感,像有人不断往颅腔里灌进滚烫的液体,逐渐把整个大脑撑满,眼睛随之酸胀,视线一阵一阵发黑,他不得不眯起眼睛,眼皮却越来越沉重,额角的血管鼓胀得像要爆裂开来,随着每一下心跳不断跳动,他踉跄着试图站起身,却只觉得双腿发软,眼前的世界在剧烈晃动。剧烈的头痛让他忍不住捂住脑袋,身体瞬间失去了平衡,重重倒在地板上,陷入昏迷,同事见状立刻呼叫急救,立刻将他送往医院。
在被紧急送到医院后,李国强立即被推入急诊室。医生先行进行了生命体征测量,血压高达 210/120 mmHg,心率 112 次/分,呼吸急促而不规则,血氧饱和度仅有 85%。值班医生神情立刻凝重,初步判断这是典型的高血压危象并伴随脑出血的可能,立即下达指令进行抢救。抽血化验结果很快送回,血常规提示白细胞 12.6×10⁹/L,轻度升高,血红蛋白 162 g/L,血液黏稠度偏高,凝血功能检查显示 PT 16.4 秒,较正常值延长,提示存在一定出血风险。肾功能检查显示血肌酐 128 μmol/L,较平日有所升高,进一步印证了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伤。
随后立即安排了头颅 CT 扫描,影像结果提示左侧基底节区见高密度影,出血量约 35 ml,伴有周围明显脑水肿,中线结构向右移位约 6 mm,颅内压显著升高。影像科医生明确指出这是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由于出血位置深部且量大,已造成严重的脑组织受压和功能损害。急诊团队迅速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吸氧、升压控制以及止血等综合处理,同时呼叫神经外科会诊,评估外科手术可能性。
尽管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抢救措施,李国强的病情依旧急转直下。短短二十分钟内,他的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心率下降至 50 次/分 以下,血压进一步下滑。医护人员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并实施胸外按压,但心电监护上很快呈现心搏骤停的波形。经过近四十分钟的全力抢救,仍未能恢复自主心跳。最终,主治医生沉痛宣布:李国强因高血压性脑出血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抢救无效,于 2022 年10月26日11 时05分死亡。
匆忙赶到医院的妻子刚踏进急诊室走廊,就被医生拦下。听见那句“抢救无效”的消息,她整个人仿佛被当头劈了一道雷,耳边瞬间一片轰鸣。手里的包“啪”地一下滑落在地,她却毫无察觉,只是呆愣愣地站在原地,眼神空洞,仿佛世界在这一刻静止了。嘴唇颤抖着想说些什么,却一句话也吐不出来,喉咙像被堵住了一般。
片刻之后,妻子红着眼眶,声音里带着颤抖,情绪几乎要崩溃:“医生,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平时已经很注意了,饭菜我都尽量做得清淡,按时吃药,复查的时候你们也说结果稳定,血压控制得很好,为什么还会突然出这样的事?难道这些努力都没有意义吗?为什么明明生活里做得面面俱到,还是一点预兆都没有,就这么走了?我们一家人都还指望着他,他才刚五十啊,这样的打击我们怎么接受得了?”说到这里,她声音已经哽咽,眼泪止不住地落下,满脸都是难以置信和愤怒交织的痛苦。
医生最初听到消息时,本能地以为这是患者没有按时服药,或在生活中存在隐蔽的不良习惯导致的突发意外。但在面对妻子情绪激烈的质问后,他心头也涌起困惑。他沉下脸色,没有急着回应,而是拿起所有的入院记录和复查报告,逐项仔细核对。血压监测曲线清晰、用药记录完整、肾功能与心脏彩超的指标都在稳定范围内,丝毫没有预示性恶化的迹象。
随后,他又详细询问妻子日常护理与饮食习惯,确认用药没有中断,生活上也已严格控制,甚至比大多数患者更为规范。可无论是病历资料,还是家属叙述,都没有找到任何漏洞。医生眉头紧锁,神情愈发凝重,翻阅病历的手指停在页面上久久不动,眼神中透出不解与焦虑——这起突如其来的脑出血背后,似乎还潜藏着一个未被发现的原因。
妻子眼看着医生迟迟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心里的恐惧与悲痛逐渐被愤怒点燃。她的声音越来越高,眼泪止不住往下流:“你们不是说复查一切都很好吗?为什么突然就没了?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声音在走廊里回荡,周围候诊的病人和家属纷纷投来注视的目光,场面一时间变得紧张而混乱。医生低下头,眉心紧锁,却始终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正当气氛剑拔弩张之际,科室主任刚好从走廊经过,被这边的动静吸引,快步走了过来。他环视现场,语气沉稳地询问缘由。主治医生立即上前,将情况一一说明,并把李国强的病例、检查资料递了过去。主任当场翻阅,神情逐渐凝重。他合上病例,抬头看向情绪激动的妻子,语气缓和而坚定:“这件事需要详细沟通,请您跟我到办公室坐下谈。”说着,他亲自将妻子引入办公室,示意同事安抚其他家属,走廊的骚动才慢慢平息下来。双方进入到办公室内后,科室主任一边安抚着李国强的妻子的情绪,一边开始慢慢询问有关患者各种各样的生活和用药细节。通过一个小时的详细交流,科室主任终于发现了这一切的真相,原来是患者在生活习惯方面的3个细节!
得知真相的主任脸色大变,惋惜道:“到底还是疏忽了啊!李先生虽然按时吃药、复查结果也一度稳定,但生活中还是存在3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正是这些习惯,日复一日地叠加,让血管逐渐承受不住。临床上很多患者都一样,以为定期复查、数值合格就高枕无忧,却忽视了日常中潜藏的风险,导致错误不断累积。药物固然重要,但如果这3个细节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就可能抵消掉原本的治疗效果,在不知不觉间埋下意外的种子。这么吃,不复发才怪!”
第一个习惯是李国强在确诊高血压后,虽然严格按时服药,却仍然保持长时间端坐办公的状态。他每天在办公室里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很少起身走动,甚至连喝水的次数都很少。他觉得只要不去抽烟、不去饮酒,久坐并不会带来太大问题。但医学研究显示,长时间缺乏活动会让下肢血流减慢,血液黏稠度升高,容易增加血管壁压力。对高血压患者而言,这种状态会加速动脉硬化,增加血管脆性。一旦血压在某个瞬间升高,脆弱的血管更难承受冲击。李国强忽略了这一点,他长年累月保持固定姿势的习惯,实际上比短期的不良饮食更为隐蔽,却成为了导致脑出血的重要因素。
第二个习惯是李国强过度依赖咖啡来提神。因为工作节奏快,他常常早上喝一杯,中午和下午又各喝一杯,以维持头脑的清醒。他认为咖啡因只是短暂提神,不会对身体产生实质性影响。可事实上,咖啡因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是一种隐性危险。短时间内大量摄入咖啡因,会导致血压波动加剧,而长期高频率饮用则让血压调节功能越来越脆弱。李国强在复查时的血压表现稳定,但日常高频率的咖啡摄入却在悄悄增加脑血管破裂的风险。当血管弹性因高血压已经受损,再叠加咖啡因带来的额外刺激,危险就在不知不觉中积累。
第三个习惯是李国强常常忽略补水。他工作时全神贯注,很少主动喝水,常常要等到口干舌燥时才匆匆喝几口。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习惯,却对血压控制极为不利。缺乏水分会让血液变得更黏稠,循环阻力加大,血管承受的压力随之增加。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等于在无形中加剧了血管负担。李国强在用药和饮食上已经很注意,却没意识到每天水分摄入不足也是风险之一。长此以往,他的血管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一旦遇到血压骤升,脑血管极易破裂。正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补水习惯,被他忽视多年,最终演变成了致命的隐患。
李国强的情况提示我们,高血压的危险并不仅仅来自典型的不良习惯,还隐藏在一些看似平常的小细节中。久坐、频繁饮用咖啡、忽视日常补水,这些都可能让血管处于长期受压的状态。它们在检查指标中并不会直接体现,但在长期作用下却能逐渐削弱血管的承受力。当某个瞬间血压出现剧烈波动,破裂的后果往往来得极其突然。
通过李国强的病例,我们可以看到,高血压的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的长期过程。药物治疗是基础,但真正的防护还需要生活中的点滴落实。保持规律起身活动,控制咖啡因摄入,保证足够水分,这些简单的细节才是保护血管最坚实的屏障。很多患者之所以在复查时表现正常,却依然突然发病,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些微小却关键的生活习惯。
李国强的离世再次提醒人们,血压的稳定不等于风险的消失。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诱发严重后果的隐性推手。高血压管理需要警惕的不是短期的数值,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过程。只有真正把这些细节落实到生活中,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资料来源:
[1]钟焕焕. 脑出血患者如何护理[J].健康必读,2025,(27):22.
[2]韩良波,武金凤,张保庆,等. 接触式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5,29(08):462-467.
[3]董西朝. 警惕健康杀手:高血压性脑出血[J].健康必读,2025,(23):104.
(《纪实:武大教授突发脑出血走了,生前游泳5年,医生:没注意这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