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无为市教育局针对市政协提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整合”委员提案,正式给出了详尽答复。明确表示将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如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大力建设新校并改造老校、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致力于让农村孩子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全力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皖江第一时间
近日,无为市教育局针对市政协提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整合”委员提案,正式给出了详尽答复。明确表示将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如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大力建设新校并改造老校、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致力于让农村孩子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全力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科学调布局,孩子上学更安心
为了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无为市将优化学校布局作为首要任务。
市教育局精心编制了《无为市教育设施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考虑到当地地形复杂,既有山区又有圩区,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规划特意避开了这些地质灾害隐患区域,避免在此新建学校或扩建老校,为学校的长久稳定发展筑牢安全根基。同时,鼓励每个乡镇结合自身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等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整合方案,确保小规模学校整合工作稳步推进。
过去五年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村学生数量的逐渐减少,无为市果断撤并了 152 所规模较小的学校和教学点。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让更多偏远农村的孩子能够走出狭小的教育空间,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针对农村孩子上学路途远、交通不便等实际问题,当地政府不仅加大了对乡镇中心学校的资金投入,还新建了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学校。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安全、便捷地上学,专门安排了校车接送服务,就像一个个移动的“安全港湾”,护送孩子们往返于家校之间。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当地进一步加大了资助力度,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资助体系。从学费减免到生活补助,从学习用品捐赠到心理关怀,确保每一个孩子都不会因为学校调整而面临上学难的困境,更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
升级硬设施,学习环境更优质
在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方面,无为市可谓是不遗余力。过去五年,该市累计投入约 5.5 亿元用于中小学建设,这笔资金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农村教育的每一寸土地。
其中 4 亿元用于新建了 4 所小学和 2 所初中。新建的学校规模宏大、设施先进,如能容纳 30 个班的鼓楼小学和城东小学,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的边缘;36 个班的杏花泉中心小学东部新城校区和天井山小学,以其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完善的教学设施,成为孩子们向往的学习殿堂;48 个班的实验中学东部校区和 24 个班的无为三中东部新城校区,则为初中学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外 1.5 亿元则用于对全市中小学进行改扩建和维修。十里墩中心小学、牛埠中心小学等老学校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旧貌换新颜。破旧的教学楼被修缮一新,简陋的操场变成了塑胶跑道,陈旧的教学设备也被更新换代,仿佛时光倒流,让老学校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所有学校建设都严格遵循“建一所、达标一所、用好一所”的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规划,精心确定建设内容。无论是教室的采光通风设计,还是实验室的仪器配备,都充分考虑到了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需求,旨在让农村学校的设施更加完善、教育更加现代化,为孩子们打造一个舒适、优质的学习环境。
借信息化“搭桥”,城乡教育差距再缩小
为了打破城乡教育资源的壁垒,让农村孩子也能接触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无为市积极拥抱信息化浪潮,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无为市将城市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如同一股清泉,源源不断地“传”到农村学校。农村的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课堂,与城市的优秀教师进行实时互动;可以在线观看优质的教学视频,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参与各种线上学习活动,与城市的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心得。
这一举措不仅优化了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还让城乡教育资源实现了更好的互通共享。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梁,跨越了城乡之间的距离,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为实现城乡教育“一样好”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无为市接下来将继续聚焦农村教育的实际需求,把各项举措落实得更加细致、更加深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让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来源:晋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