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 41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泰国素叻他尼府华萌学校的课堂,那里有一位来自中国广东的 80 后党员教师张珍珠,她正用爱与智慧跨越山海,在异国他乡播种中华文化,书写着教育无国界的动人篇章。
在第 41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泰国素叻他尼府华萌学校的课堂,那里有一位来自中国广东的 80 后党员教师张珍珠,她正用爱与智慧跨越山海,在异国他乡播种中华文化,书写着教育无国界的动人篇章。
文化使者,肩负使命启新程
2024 年 10 月,张珍珠老师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跨越山海,踏上了泰国支教之旅。尽管初到泰国面临语言隔阂、文化差异等诸多挑战,但她并没有退缩。她常说,自己从不孤单,因为身后有清秀团队这座坚强的后盾。她将集团精心准备的“文化课程资源包”与泰国本土教学资源相融合,带领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式的游戏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实现理解、体验、实践与创新——这也正是清秀文化育人课程探索的核心所在。她深知自己不仅代表自己,更是中国文化的使者、深圳的窗口。正如她所说,“这一次走出去,不光是个人的一次探索,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扛起的一些责任”。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张珍珠老师积极学习泰语,了解当地文化习俗。她从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入手,通过展示精美的中国图片、播放小视频、组织写毛笔字、国画、皮影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泰国的孩子们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她还带孩子们包饺子、搓汤圆、做冰糖葫芦,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中华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
创新教学,让中华文化 “活” 起来
张珍珠老师的课堂从不拘泥于传统教材,她巧妙地将泰国的节庆与中华文化相结合,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在泰国水灯节,她将《静夜思》的月光与泰式水灯的祈福相连;宋干节泼水狂欢中,她带学生对比中泰节日里 “团圆温情” 与 “活力祝福” 的文化共鸣;元宵节时,师生共制灯笼、手搓汤圆,泰国孩子把第一碗汤圆捧给母亲,让甜蜜跨越了语言。
除了借助节庆,张珍珠老师还采用游戏化教学,如幼儿班的 “美食过家家” 游戏,让孩子们用中文说 “谢谢”“真棒”;设计 “你说我找” 互动,让泰籍教师在欢笑中掌握中文指令。她还将自然融入课堂,当校园芒果掉落时,她带学生认读 “果肉”“果核”,用鲜榨果汁开启生活中文课;偶遇猴子采椰的奇观,便将其转化为泰国智慧的生动物证,让孩子们在生活场景中学习中文。
培训教师,文化传承开新篇
面对华萌学校中文师资短缺的困境,张珍珠老师主动升级使命,不仅教育孩子,更致力于培训教师。2025 年 5 月,她为 30 余名泰籍教师开设系统课程,从简单的课堂用语 “请稍等” 的发音练习,到将中文教学法融入培训,如利用游戏活跃气氛等,让泰籍教师在欢笑中提升中文水平。她的努力得到了学校校长的认可,在大会上被特别表扬,激励着其他教师向她学习。
此外,她还策划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如 2025 年 1 月泰国儿童节,她和侨办老师策划泰籍学生表演武术扇子舞,让中国国旗在府级庆典上成为瞩目焦点,引发当地中文学习咨询热潮;2 月开展的 “汉语文化营” 吸引 11 校百余学生,她借助颜色进行现场教学并巧妙融入京剧文化,带领孩子们共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用《五步拳》打出中华精气神。
党徽闪耀,初心不改铸师魂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张珍珠在异国坚守信仰,时刻与国内、清秀集团保持互动学习。她凌晨 6 点调试设备参与线上党支部会议,在警示教育片中对比泰国孩子刮净的餐盘,写下 “身在素叻,心向北斗。教育无国界,党性有归途” 的感悟。她婉拒家长宴请,用 “这是中国老师的纪律” 让廉洁作风成为文化名片;用废弃纸箱制作汉字拼图,将 “厉行节约” 融入支教日常,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经过近十个月的辛勤耕耘,张珍珠老师和当地中文部老师辅导的学生在泰国南部汉语技能大赛斩获 7 项大奖;她设计的 “青花瓷文化墙”“中文名字树” 让教室变身文化博物馆,泰国校董首次提笔写 “福” 字;幼儿班曾经哭闹的 “小泪人” 蓝天,如今扑进她怀抱喊 “UJI”(泰语:妈妈),成为跨文化信任的缩影。毕业季,看着孩子们手捧泰铢花束走向新旅程,张珍珠老师在日记中感悟:“当异乡星光落进他们诵读中文的瞳孔时,我们已完成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接力。”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来源:深圳大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