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弘扬劳模精神,2025年7月1日至7月7日,皖江工学院“承劳模之志,践爱国之行”实践团走进周克武劳创新工作室,对话全国劳模周克武,零距离感悟科技报国力量。
为弘扬劳模精神,2025年7月1日至7月7日,皖江工学院“承劳模之志,践爱国之行”实践团走进周克武劳创新工作室,对话全国劳模周克武,零距离感悟科技报国力量。
一:备访集结:厘清职责分工,悟劳模精神,调设备以待
7月1日,实践团迅速集结,开展项目筹备与访谈整理,成员们明确分工,确保主持、摄像、记录各环节责任到人。成员共同深入学习劳模精神内涵,集中梳理并研讨往期优秀宣传案例,提炼访谈要点与叙事方法。全员聚焦内容准备,强化沟通与协作,为后续访谈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马鞍山市公安局实拍 。杨浩强 供图
二、对接劳模:搭建信任之桥,叩响匠心之门
7月2号,团队专人负责与劳模进行初步沟通,通过电话或面对面交流,诚恳说明采访初衷与宣传意义,注重倾听与尊重,以真诚态度赢得劳模的信任与支持。在充分了解劳模日常工作节奏和空闲时段的基础上,团队统筹协调,灵活规划,制定了清晰有序的访谈时间表,既保障了劳模正常工作不受影响,也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保障。
图为马鞍山市公安局实拍。袁晓楠 供图
三:深挖事迹:精研匠心故事,凝练精神之光
7月3号,资料深度收集与提纲精细对接,团队系统收集劳模的个人经历、主要成就、所获荣誉及行业背景资料,整合文字、影像等多维素材,构建全面的人物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团队集中研讨,围绕劳模特质与宣传导向,细化采访问题逻辑与层次,形成初步提纲。随后与劳模进行深入对接,就内容细节、表达方式征询其意见,进一步优化提纲结构,确保问题切中核心、真实生动,为高质量访谈奠定坚实基础。
周克武同志的荣誉介绍。杨浩强 供图
四、实地访谈:倾听匠心独运,记录时代风采
7月4号,实践团提前抵达现场,反复调试摄像、录音等设备,确保万无一失。访谈中,赵萍老师以温和灵活的方式把握节奏,自然引导劳模畅谈成长经历与职业感悟;摄影摄像专注捕捉劳模丰富的表情和有力的手势,记录动人瞬间;实践团记录人员实时精准整理内容,保留语言细节和情感流露。整个团队高效协同,致力于营造轻松真诚的交流氛围,使劳模能够在放松的状态下真挚分享,全面展现其精神品格与人生故事。
周克武同志给同学们讲解工作室。袁晓楠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周克武劳模交流。杨浩强 供图
五、素材凝练:梳理动人故事,执笔时代匠心
7月5号,访谈素材整理与初稿撰写,实践团集中对访谈获得的音频、视频及文字记录进行系统梳理,首先完成全部音频内容的逐字转写,确保原始信息的完整与准确。随后,成员共同回顾视频素材,逐一标记精彩瞬间与关键语句,并按照人物成长、岗位贡献、心路历程等主题对素材进行分类整合。在此基础上,团队结合劳模精神内涵与宣传导向,分工撰写采访初稿,注重故事性与感染力,突出劳模的专业成就与精神品质,形成内容充实、结构清晰的初步文案,为后续精编提供坚实基础。
图为周克武同志给实践团成员介绍工作室。袁晓楠 供图
六、精修定稿:融汇众智润真意,淬炼华章展匠心
7月6号,访谈稿件审核与修改完善团队将撰写的初稿发送给劳模本人及相关团队成员进行审核,广泛征求内容准确性、表达恰当性及结构合理性等方面的反馈。在充分收集并整理各方意见后,团队逐条分析、认真研讨,对稿件进行全面修改:优化整体叙事逻辑,强化核心事迹与精神表达,精炼语句以提升感染力与可读性,确保内容真实生动、符合劳模本人意愿。经过多轮调整与润色,最终形成内容扎实、情感真挚的审定稿。
周克武同志给实践团成员展示其团队科研成果。袁晓楠供图
七、收官谋划:七日砺得真章,扬帆续播远名
7月7号,访谈成果总结与后续规划,实践团召开总结会议,系统回顾七天访谈工作,从前期筹备、劳模对接到实地访谈、文稿撰写的全过程,梳理成功经验与可优化环节,完成全面复盘。基于凝练的访谈成果,团队共同制定多层次宣传计划:包括撰写新闻通讯稿、制作专题视频片段、规划新媒体平台推送方案等,明确各项任务的负责人与时间节点,为后续传播劳模事迹、弘扬工匠精神奠定坚实基础,确保访谈效益最大化。
八:基地共建,打造育人平台
活动最后,周克武同志与赵萍老师共同为“皖江工学院实习实践基地”揭牌。此次授牌标志着学校与周克武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旨在将劳模工作室打造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劳模事迹的重要实践平台。赵萍老师强调,该基地不仅是“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引导青年学生以劳模为榜样,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实干本领,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和爱国志向。
周克武同志与赵萍老师进行授牌仪式。杨浩强 供图
实践团成员与周克武同志合影。杨浩强 供图
此次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劳模精神传承深度融合,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深入劳模创新工作室与基层一线。同学们在实践中感悟劳模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将专业所学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在劳动体验中坚定了理想信念,厚植了家国情怀。活动引导青年学子以劳模为榜样,立志将个人成长主动融入国家发展,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实现了实践育人、劳动育人和思想引领的有机统一。(许婉婧、袁晨晨)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