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小麦玉米茎基腐病在两大作物产区均呈高发态势,该病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导致植株倒伏、枯萎、灌浆受阻,严重时可造成30%-50%的产量损失,已成为制约小麦、玉米优质高产的重要病害。由于两种作物的茎基腐病在病原菌、发病规律及危害特征上既有联系又有差异,若防治
近年来,小麦玉米茎基腐病在两大作物产区均呈高发态势,该病主要危害植株茎基部,导致植株倒伏、枯萎、灌浆受阻,严重时可造成30%-50%的产量损失,已成为制约小麦、玉米优质高产的重要病害。由于两种作物的茎基腐病在病原菌、发病规律及危害特征上既有联系又有差异,若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易导致防效不佳。本文介绍小麦与玉米茎基腐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高效的综合防治方法。
一、小麦与玉米茎基腐病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 危害部位与核心症状一致:两种病害均主要侵染植株茎基部,发病初期茎基部出现褐色或暗褐色病斑,后期病斑扩展环绕茎秆,导致茎基部组织腐烂、维管束变褐;病情严重时植株根系腐烂、吸收功能丧失,表现为整株枯萎、倒伏,或虽未倒伏但结实率大幅下降。
2. 传播途径高度相似:病原菌均以菌丝体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作物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主要初侵染源;播种后病原菌通过种子萌发时的伤口、根系表皮或茎基部气孔侵入植株,田间传播主要依赖雨水飞溅、灌溉水流动,以及农机作业导致的土壤交叉污染。
3. 发病与环境条件关联密切:均喜“高湿、低温/中温”的环境条件——小麦茎基腐病在苗期(10-15℃)、玉米茎基腐病在拔节期(20-25℃)若遭遇连续3-5天降雨,土壤含水量超过70%,则病害发生率显著升高;此外,连作地块、土壤黏重板结、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田块,均易诱发两种病害。
(二)不同点
对比维度 小麦茎基腐病 玉米茎基腐病
主要病原菌 以镰刀菌为主,部分地区混发腐霉菌 以腐霉菌(为主,其次为镰刀菌,部分地块存在细菌混合侵染
高发生育期 集中在苗期(播种后15-30天)和灌浆期(开花后20-30天),苗期发病易导致缺苗断垄,灌浆期发病易导致植株早枯 集中在拔节期(播种后40-60天)和大喇叭口期(播种后60-80天),拔节期发病易导致植株矮化,大喇叭口期发病易导致倒伏
品种抗性差异 大部分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抗性较弱,仅少数半冬性品种表现出中抗水平,抗性品种选择范围较窄 玉米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多数耐密型品种抗性较强,部分稀植大穗品种抗性较弱,品种选择空间更大
病部特征细节 茎基部病斑多为褐色纵向条纹,后期病部可见粉红色霉层,解剖茎秆可见维管束呈褐色点状坏死 茎基部病斑多为暗褐色水渍状腐烂,后期病部易缢缩、变软,手捏茎秆易断裂,潮湿时可见白色霉层(腐霉菌菌丝),维管束呈褐色条状坏死
二、小麦与玉米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构建病害防控基础
农业防治是预防两种茎基腐病的核心措施,需围绕“减少病原菌积累、改善田间环境、增强植株抗性”展开,具体包括以下4点:
1. 轮作倒茬,切断病原菌循环:避免小麦或玉米连作,可采用“小麦-大豆-玉米”“小麦-花生-玉米”等三年轮作模式,降低土壤中病原菌基数;若无法轮作,需在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秸秆、根茬),并集中粉碎还田或焚烧,减少初侵染源。
2. 改良土壤,优化种植条件:针对黏重板结、低洼积水的田块,播种前每亩施入2000-3000公斤腐熟有机肥,配合深耕(深度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透气性;同时挖设田间排水沟,避免苗期、拔节期遇雨积水,降低高湿诱发病害的风险。
3. 精选品种,提升抗病基础:小麦选择中抗茎基腐病的品种,玉米选择耐密且抗茎基腐病的品种,避免种植已知高感品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筛选,剔除瘪粒、病粒,确保种子饱满、活力强,提升幼苗抗侵染能力。
4. 科学播种,培育健壮植株:小麦在日均温15-18℃时播种,每亩播量控制在15-20公斤,避免播量过大导致田间郁闭;玉米在日均温稳定在12℃以上时播种,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每亩留苗4000-4500株,保证田间通风透光;播种时避免播种过深(小麦播深3-5厘米,玉米播深4-6厘米),防止茎基部缺氧腐烂,降低病原菌侵入机会。
(二)化学防治:精准阻断病害扩散
化学防治需把握“播种期预防、发病初期控制”两个关键节点,针对两种病害的病原菌差异选择对症药剂,避免盲目用药。
1. 播种期药剂处理(核心预防措施)
- 种子包衣/拌种:小麦种子可选用30%苯醚甲环唑·丙二醇醚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3%包衣),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2%包衣),重点防控镰刀菌;玉米种子可选用25%甲霜·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或35%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2%包衣),兼顾防控腐霉菌与镰刀菌。包衣/拌种时需确保药剂均匀覆盖种子表面,晾干后再播种,避免影响发芽率。
- 土壤消毒(重病田适用):对于连作3年以上、病害发生率超过20%的重病田,播种前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公斤,与20公斤细土混合均匀后撒施于播种沟内,或用30%恶霉灵水剂800倍液浇灌播种穴,杀灭土壤中残留的病原菌,减少初侵染风险。
2. 发病初期药剂喷雾或灌根
- 小麦茎基腐病:苗期发病(病株率5%-10%)时,选用43%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或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重点喷施茎基部及根部土壤,每亩喷施药液量30-40公斤;灌浆期发病时,可在上述药剂中加入0.2%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强植株抗逆性,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次。
- 玉米茎基腐病:拔节期发病(病株率5%以下)时,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茎基部进行喷淋(每株喷淋药液50-100毫升),或每亩用20%噻唑锌悬浮剂3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00毫升;大喇叭口期发病时,可结合玉米螟防治,在药液中加入杀虫剂(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实现“一药防两病”。
(三)栽培管理:强化植株抗逆能力
1. 合理施肥,避免徒长旺长: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小麦每亩纯氮12-15公斤,玉米每亩纯氮18-22公斤),增加磷钾肥(小麦每亩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钾5-7公斤;玉米每亩五氧化二磷8-10公斤、氧化钾7-9公斤),避免植株因氮肥过多导致茎秆细弱、抗病性下降;小麦灌浆期、玉米大喇叭口期可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0.1%硼肥,增强茎秆韧性与结实能力。
2. 科学灌溉,控制田间湿度:避免“大水漫灌”,采用“小水勤浇”或“滴灌”,小麦苗期、玉米拔节期若遇干旱,灌溉至土壤含水量60%-70%即可;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超过24小时,降低高湿环境对病原菌繁殖的促进作用。
3. 及时清除病株,减少传播源:田间发现零星病株时,需及时拔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焚烧),避免病原菌通过雨水扩散至健康植株;小麦灌浆期、玉米成熟期若病株较多,可提前收获病株区域,减少病原菌在田间的留存。
四、结语
小麦与玉米茎基腐病虽在病原菌、高发期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均以“土壤带菌、高湿诱发”为核心发病规律,防治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轮作倒茬、品种选择等农业措施切断病源,借助种子包衣、土壤消毒等化学措施阻断侵染,配合科学施肥、灌溉等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性,形成“多环节、全方位”的防控体系。未来,还需加强抗病品种选育与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减少化学药剂依赖,推动小麦、玉米生产向“优质、高产、生态”方向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