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物生长靠太阳”,古人认为要想农作物获得好的生长,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就要找到“时间坐标”,来安排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因此,古人发明了农历二十四节气。
导语:“白天秋分,大雪封门,晚上秋分,单衣过冬”,今年秋分在几点?
“万物生长靠太阳”,古人认为要想农作物获得好的生长,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就要找到“时间坐标”,来安排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因此,古人发明了农历二十四节气。
有了二十四节气,古代人们就可以在每两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不误农时,从此,有了农耕时代的时间坐标!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日参昼影,夜考极星”的方法测算出来,也就是白天观察太阳的高度,影子的长度,晚上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例如,到了秋分这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酉”的位置,同时太阳的位置也刚好到达黄经180°。
简单来说,古代天文学家和历法学家把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叫“黄道”,并且,根据测算,把这个轨道分成24段,每一段就是一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一年轮一圈。
有了这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和气候特点的说明,古人就可以靠它来判断啥时播种、啥时收割,啥时候该添衣服,吃啥应季的菜了。因此,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我国独有的,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16个节气,和春分一样,是古人最早定下的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每年的公历9月22-24之间交节,今年是出现在9月23日这天。
在汉代《春秋繁露》中对秋分的解释是:“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意思是说,这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不冷也不热,刚好把秋天分成两半,所以叫“秋分”。
按现在的理解,秋分当天,太阳正好照在地球赤道上,不仅把秋季的90天平分了,还平分了昼夜,白天12小时,黑夜也是12小时。
秋分过后开始就不一样,太阳慢慢往南半球“跑”,北半球的白天会越来越短,晚上越来越长,早晚温差会变大,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快。
秋分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古代社会“四时八节”之一,是以前的“祭月节”。这个节日,早在我国周朝的时候就有了,人们通常会在这天祭月亮,就像过节一样,后来这个习俗慢慢演变成了“中秋节”,但秋分“祭月”的根儿一直都在。
在古代,秋分这天还会吃一些寓意美好的食物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旧时岭南地区的人们会吃野苋菜,称为“秋菜”,与鱼片一起熬汤,寓意健康和滋补。
还有客家地区的人们会在秋分这天吃汤圆,寓意团圆,并将汤圆放置在田边地坎,以“粘雀子嘴”,防止鸟雀破坏庄稼。
北方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秋分这天放风筝,享受秋日的宁静。还会在秋分当天将鸡蛋试着竖立起来,象征好运和丰收。也有的地方,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地方保护神,以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
当然,这些习俗都是老的习俗了,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虽然没有必要非得照做,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流传和了解,还是有必要的。
此外,在旧时民间还有“白天秋分,大雪封门,晚上秋分,单衣过冬”的讲法。
意思是说,如果当年的秋分交节时间出现在白天的话,那么就预示着当年的冬天降雪可能会比较多,说明当年的冬天是个冷冬。反之,如果当年秋分的交节时节出现在晚上,不是说冬天就不冷了,而是相比“白天秋分”年份来说,会相对暖和一些。
那么,今年秋分在几点呢?
今年的秋分是出现在公历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这天的02点19分,显然是出现在晚上了,意味着今年的冬天可能没有那么寒冷。
在民间还有“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的讲法,那么今年是什么情况呢?
古人认为,如果中秋节(月夕)在秋分之前出现,说明这一年的农历日期整体提前了。这样一来,意味着气温下降和秋季阴雨天气(如“秋分雨”)也可能会提前到来。
当阴冷天气提前来袭时,正好可能“撞上”还在扬花授粉关键期的晚稻,导致授粉不良,从而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形成所谓的“灾年”。因此,有了“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的讲法。
反之,如果“月夕在秋分后”,说明天气还比较暖和,等晚稻安全度过扬花期、开始灌浆后,天气再转凉、转雨,对收成的影响就小得多。因此在民间也有对应的农谚叫“月夕秋分后,必定大丰收”。
看了一下日历,今年的中秋节是在公历10月6日,而秋分是在9月23日,显然不是“月夕秋分前”,不用过于担心了,大概率会有好的收成。
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您认为古人总结的农谚有道理吗?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来源:三农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