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干净利落的马尾辫透着干练,亲和的笑容里藏着暖意,初见兴义市公安局马岭派出所社区民警李紫菱,很难将她与“高校英语老师”的过往联系起来。2021年,她毅然脱下教师工装、换上藏蓝警服,以一场跨界转型,圆了儿时的“警察梦”。
干净利落的马尾辫透着干练,亲和的笑容里藏着暖意,初见兴义市公安局马岭派出所社区民警李紫菱,很难将她与“高校英语老师”的过往联系起来。2021年,她毅然脱下教师工装、换上藏蓝警服,以一场跨界转型,圆了儿时的“警察梦”。
图丨李紫菱到辖区学校走访
“小时候爸妈常加班,我独自在家是常态。”提及从警初心,李紫菱的思绪飘回童年。她的父母都是警察,母亲更是常年坚守路面的交警,饭桌上突然响起的工作电话、马路车流中母亲奔波指挥的模样,深深印在她的童年里。“即便知道这份工作不易,可看着他们身着警服的模样,我始终觉得格外酷。” 这份向往,让“当警察”的种子悄悄在她心里生了根。
长大后,李紫菱循着学业轨迹一路向前:985高校毕业、拿下英语专业八级证书、顺利入职高校成为英语老师。在旁人眼中,她捧着“铁饭碗”,未来清晰又安稳。可每当路过派出所,看到闪烁的警灯、忙碌的民警,儿时的向往总会重新翻涌。
“放着好好的大学老师不当,去当没日没夜的民警,图啥?”2021年,李紫菱毅然递交辞职申请,参加招警考试。面对朋友的不解、家人的担忧,李紫菱始终没有动摇。那一年,她如愿穿上梦寐以求的警服,开启了自己的从警之路。
然而,看似一帆风顺的“转型”,其实布满荆棘坎坷。“半路出家”“非科班出身”的标签,让她在社区工作中屡屡碰壁。
为尽快熟悉业务,李紫菱把社区当成“课堂”,一头扎进警务工作里,入户走访、调解纠纷、主动请教……“以前站讲台是传授知识,现在守社区是守护平安,本质都是‘责任’二字。”凭着这份韧劲,李紫菱很快褪去青涩,成为居民口中靠谱的“李警官”。
今年4月的一天清晨,李紫菱查看警情记录,发现辖区居民小朱因家庭矛盾、打工欠薪、情感破裂等多重打击而产生轻生念头。考虑到小朱不愿他人知晓其困境,李紫菱未上门,而是通过电话耐心倾听。一个多小时里,她既当“倾听者”,又当“疏导员”,用自身经历开导小朱,帮其梳理求职思路,并承诺“有难事随时找我”,让小朱逐渐敞开心扉。
之后,李紫菱常与小朱保持联系,不断鼓励他振作。几月后,小朱主动打来电话,语气雀跃地分享:新城市的工作有着落了,和女友也和好如初,并不断感谢她的帮助。听着电话里充满朝气的声音,李紫菱由衷欣慰:“我们从未谋面,这份信任更让我看清了这身警服承载的力量。”
化解矛盾、守护平安,李紫菱的社区工作里,藏着许多这样的守护瞬间。
6 月底,李紫菱回访思源社区一起重复警情时遇难题:居民刘某与胡某离婚后,因住房及孩子抚养问题频繁争执,甚至发生抓扯,此前调解均未见成效。当天,她提前联系社区干部组织调解,可胡某等了十几分钟未见刘某,情绪骤起,扬言“再也不调解”,转身回家饮酒。
眼看调解要“泡汤”,李紫菱立刻赶到胡某家中,没有指责说教,而是坐在他身边耐心倾听。“我懂你委屈,但孩子还小,总得为他考虑。”推心置腹的话,慢慢让胡某冷静下来。随后她再联系刘某,从法律、亲情到孩子成长与未来,逐一疏导情绪。从中午到傍晚,五个多小时里,她发挥女警细腻耐心的优势,让两人放下戒备、道出诉求。最终胡某同意外出务工并按月付抚养费,刘某留家照顾孩子,这场久拖的矛盾终于化解。
“我的工作谈不上轰轰烈烈,都是些家长里短,但也是在守护一方平安。”李紫菱略带腼腆地坦言,“也希望将来有机会,凭自己的本事办一起案子,体验一把刑警的感觉。”
图丨李紫菱到辖区娱乐场所开展检查
工作中,李紫菱还藏着个“秘密武器”——英语专八的专业能力。每逢涉外案件,她便服从安排,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案件材料翻译、外籍人员询问沟通等工作。今年以来,她今年已完成30余份案件材料翻译,用专业能力为执法工作打通“语言壁垒”。
从警4 年,李紫菱荣获 2 次个人嘉奖、1 次个人三等功,可在她心中,群众的认可才是最珍贵的荣誉。“很庆幸当初的选择,我活成了小时候向往的模样。” 阳光下,她笑容灿烂,胸前的警徽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END-
作者:陈传梅
编辑:罗 微
二审:赵佳玲
终审:李娅梅
来源:黔西南公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