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2年4月10日,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下水。它全长260米,排水量46000吨,载客2224人,内部装潢豪华,连餐具都用24K镀金。有人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霸气的轮船。”
1912年4月10日,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下水。它全长260米,排水量46000吨,载客2224人,内部装潢豪华,连餐具都用24K镀金。有人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霸气的轮船。”
可就是这艘当时世界最大客轮,竟在处女航上成了大西洋的永眠者。
4月14日晚,船速每小时43公里,舷窗外一片漆黑。史密斯船长吩咐瞭望员“仔细观察前方冰山”,可他们没找到备用望远镜,只能靠肉眼。温度骤降,海面上升起一层薄雾,能见度极低。
当他们终于看清冰山时,距离不足400米。舱内一声警报,旋即紧急转舵、急拉反舵、全员加班堵舱。可船身还是在右舷裂开一条口子,海水以惊人的速度灌进舱内。
两小时四十分钟后,这艘“梦幻之船”彻底沉没。救生艇只装了不到一半的人:707名幸存者被救起,1517条生命留在海底。
早在沉没当晚,就有失去亲人的富商出钱雇潜水队前去打捞,可4千多米深的海底,水压超过370大气压,人类连下去都费劲,更别提带着切割工具、吊装绳索了。此后的几十年里,不少探险家登上声称能造“深海大脚怪”的新式潜艇,却每每无功而返。
直到1985年,美国海军研究员罗伯特·巴拉德驾驶“阿尔戈”遥控潜器,才在3700米深处找到了残骸。他按下直播摄像机开关,对着屏幕呆了几秒,才激动地嘶喊:“我终于看见了它!”沉船被分成两段,船尾、船舱、锅炉等部分散落在海底,周围漂浮着杂乱的生活用品:瓷杯、毛毯、行李箱。
画面让人心碎。
而此时,关于打捞的讨论又开始沸腾
“把它整个吊上来,让全世界都看个清楚!”有人在电视节目里喊。
“不行,成本太高,还会把残骸弄碎。”“强行打捞只会让它支离破碎,根本保不住。”专家们争论不休。1993年到2000年,英国“皇家海洋泰坦尼克号有限公司”组织多次下潜,总共带回4800件文物。他们打捞上来一只镀金瓷碟,一把锈迹斑斑的叉子,还有写有乘客名字的皮质手提箱。每件文物都被小心翼翼地浸泡、清洗、复原,静静陈列在博物馆中,看得人心里一阵酸楚。
工作人员说:“这些碎片,才是历史本身。”
可不管是完整吊装,还是碎片打捞,都没能让整船上浮。打捞难度有三点:
1. 深度。3700米的海底,水压大得几乎把大多数机器人压扁。
2. 状态。百年海水和微生物腐蚀,让泰坦尼克号残骸变得像饼干一样脆弱,一碰就碎。
3. 固定。
沉船20米深陷入海底泥土,相当于把一座六层楼埋进沙里,要把它完整拔出来,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1年就将泰坦尼克号列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号召各国“让它静静止于海底,成为警示人类的永恒纪念”。不少海洋考古学家也认同:打捞并不等于保护,拆散它只会加速分崩离析。还有科学家提出一个设问:“既然我们只能看到一部分,而非本体,我们是不是就该放下机械的挖掘,用心去缅怀逝者?”
再算算账:一艘46000吨、断成两截的钢铁巨兽,想从深海中救出来,不仅要造世界首条超级深海起重船,还要对抗随时崩塌的船身碎块,动辄几亿美元预算。即使有钱,也没人敢打包票能完整带回。
更何况,随着时间推移,泰坦尼克号正在慢慢“消失”。海洋铁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形成“锈枝”,捂住了船壳;大型海洋生物不断啃食木质结构。根据预测,到2030年,沉船将彻底分解,和周围的泥沙融为一体。
届时,它在海底的存在感,连“曾经存在过”都要打个问号。
所以,如今专家们一致认为:让泰坦尼克号沉眠于海底,才是最好的归宿。这里没有爆破、没有吊车,只有海流和微生物慢慢画下最无声的句号。我们缅怀逝者,不是把残骸搬上岸摆在展厅里,而是铭记那场海难带来的警示:人类科技再强,也要对自然怀着敬畏。
或许多年后,当深海潜艇再次路过这片海域,能看到的,只有寂静与废墟。但谁又能说,这不正是一种庄严?让人类以另一种方式,向那些随船入海的灵魂敬礼。
参考资料:[罗伯特·巴拉德1985年远征记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下文化遗产公约]
来源:蓬勃剧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