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9岁男孩因突发抽搐(无热性)被紧急送往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二科。面对焦急的母亲,医生详细询问病史时,一个细节引起了注意:母亲回忆起孕期产检时曾发现胎儿心脏有“小瘤子”,但当时未进一步明确诊断。这一线索成为后续诊疗的关键起点。
守护童年 精准识别
9岁男孩的罕见病诊疗之路
诊间故事:
突发抽搐,追溯根源
一名9岁男孩因突发抽搐(无热性)被紧急送往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二科。面对焦急的母亲,医生详细询问病史时,一个细节引起了注意:母亲回忆起孕期产检时曾发现胎儿心脏有“小瘤子”,但当时未进一步明确诊断。这一线索成为后续诊疗的关键起点。
细致检查,发现异常
儿二科团队为男孩进行了全面检查。体格检查发现孩子背部与腿部存在多处色素脱失斑;头部影像检查显示颞叶存在钙化灶;心脏超声也证实了心脏错构瘤的存在。这些异常表现看似分散,却为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证据,脑电监测
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医生为患儿安排了视频脑电图监测。在睡眠期间,脑电图记录到7次发作:临床表现为睁眼、头眼左斜,同期脑电图显示前头部棘波节律→广泛性棘慢波发放。这一发现成为诊断的决定性证据。
拼图完整,明确诊断
心脏错构瘤、皮肤色素脱失斑、脑部钙化灶和特征性脑电图异常——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表现,像一块块拼图般一一契合,最终共同指向一个明确的诊断:结节性硬化症(TSC)。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长期管理。
精准医疗,守护健康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二科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多学科协作模式,成功为患儿明确了诊断。团队立即制定了包括抗癫痫治疗、心脏随访和定期神经评估等系列治疗方案,为患儿的长期健康管理保驾护航。
专家提醒:结节性硬化症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孕期发现异常或儿童出现不明原因抽搐、皮肤改变等情况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什么是结节性硬化症?
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因基因突变导致的系统性疾病,可理解为身体的“施工蓝图”出现错误,致使多个器官出现错构瘤和发育异常。
这些异常可累及大脑、皮肤、心脏、肾脏、眼睛等不同部位,临床表现多样。
孩子身上的“警示信号”
1. 皮肤表现:色素脱失斑(俗称“牛奶斑”)是该病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皮肤特征,多见于躯干和四肢。
2. 神经系统异常:脑内结节(如颞叶钙化灶)可导致异常放电,引发癫痫。脑电图显示多灶棘波、棘慢波等异常,可伴随特定发作症状(如睁眼、头眼偏转)。
3. 心脏受累:胎儿期或新生儿期发现的心脏错构瘤,是结节性硬化症的重要早期线索之一。
结节性硬化的主要影响
1.癫痫: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发作形式多样,有效控制癫痫是治疗核心。
2.皮肤病变:除色素脱失斑外,随年龄增长可能出现面部血管纤维瘤、鲨鱼皮斑等。
3.智力与行为发育:部分患者可伴有智力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本文患儿目前智力正常。
4.多器官肿瘤风险:除大脑和心脏,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囊肿)、肺部(淋巴管肌瘤病,多见于女性)和眼部(视网膜错构瘤)也可能受累,需终身定期监测。
如何应对与管理?
虽然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干预可实现良好病情控制:
1. 癫痫治疗:规范使用抗癫痫药物是关键;药物难治性癫痫可考虑手术评估。
2. 定期监测:包括头部磁共振、肾脏超声、心脏超声(尤其儿童期)、肺功能(尤其女性)以及眼科和皮肤科检查,实现早发现、早处理。
3. 多学科协作:需神经科、儿科、皮肤科、心内科、肾内科、眼科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
4. 靶向治疗: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西罗莫司)对部分脑部病变、肾脏错构瘤及癫痫具有一定疗效。
关注每一个异常表现
每一个异常表现——无热抽搐、色素斑、脑部钙化、心脏肿瘤、异常脑电图等都是身体发出的“拼图”信号。
早期识别、准确诊断和系统管理,能够帮助患儿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拥抱更健康、更自主的人生。如发现孩子有相关表现,请及时就医,全面检查是走向康复的第一步。
来源:健康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