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收官进入倒计时,“十五五”规划编制正紧锣密鼓谋篇布局。为科学擘画海东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蓝图,将“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理念深度融入规划编制全过程,连日来,海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市“十五五”规划编制专家团队联合海东日报社,深入各县区开
【编者按】“十四五”收官进入倒计时,“十五五”规划编制正紧锣密鼓谋篇布局。为科学擘画海东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蓝图,将“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理念深度融入规划编制全过程,连日来,海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市“十五五”规划编制专家团队联合海东日报社,深入各县区开展专题调研,访谈了各县区党政一把手。
即日起,本报将开设专题栏目,连续刊发此次系列访谈内容,既让广大市民直观了解家乡未来发展方向,也为市级“十五五”规划编制汇聚更多民意智慧、提供坚实实践参考。
“‘十五五’是平安区培育新动能、抢抓新机遇、奋进新征程的关键五年。我们将紧扣‘高原硒都、兰西城市群县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等六大目标,以生态为基、产业为要、数智为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平安实践走深走实。”近日,海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安区委书记王雯就平安区“十五五”规划编制与实施思路接受本报专访,从全局视角解读区域发展路径,勾勒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蓝图。
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
作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安区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十四五’期间,我们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为‘十五五’深化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王雯表示,平安区将立足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以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守护绿水青山。
具体实践中,平安区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巩固“一山一水一廊”生态格局,以峡群寺省级森林公园保护为核心,主动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提升森林碳汇总量;二是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依托“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让生态资源成为富民资源;三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通过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等方式,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当好全省生态优先、绿色升级的排头兵。
“生态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王雯强调,平安区将把生态理念贯穿“十五五”发展全过程,让良好生态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筑基:构建特色体系
产业是区域经济的“脊梁”。王雯表示,“十四五”期间,平安区已初步形成“富硒农业为基础、清洁能源为支撑、数字经济为引领、文创旅游为驱动”的产业框架,“十五五”期间将进一步推动产业“调结构、促转型、聚集群”,深度融入全省产业“四地”建设。
在具体产业布局上,平安区将精准发力:富硒产业上发挥富硒资源独特优势,以科技赋能推动富硒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延伸富硒食品、保健品等产业链,打造全国知名的富硒农业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
清洁能源方面,紧抓“双碳”战略机遇,加快风电、光伏项目建设,推动清洁能源与传统产业融合,支持企业绿色化改造,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文创旅游方面,挖掘河湟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IP与精品线路,推动“旅游+文创”“旅游+康养”融合发展,让文创旅游成为平安区的“靓丽名片”。
临空经济方面,依托临近机场的区位优势,围绕航空物流、商务服务、民宿餐饮等业态布局产业,引进航空偏好型企业,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搞‘大而全’,而是聚焦特色做优‘专而精’,让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王雯说。
数智赋能:激活数字动能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王雯介绍,“十四五”期间,平安区“蚂蚁云彩”“数字乡村”“智慧城管”等数字项目已初见成效,“十五五”将进一步释放数字红利,以数智化引领区域经济创新。
平安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将围绕三大方向展开:一是培育数字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数据采集、清洗、标注等数据要素产业,做优做强“蚂蚁云彩”客服总部,创新直播带货等电商业态,提升数字产业能级;二是推动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入生物育种、教育医疗、应急救援等领域,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三是探索数字经济新模式,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低空经济、飞地经济,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让数字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没有‘旁观者’,我们要让数字技术从‘赋能’向‘融智’升级,让平安区成为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示范标杆。”王雯强调。
城乡融合:推动协调发展
“城乡融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王雯表示,“十五五”期间,平安区将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构建“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领域,平安区将重点实施三大行动: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行动,推进城市更新、管网改造、冷链物流、数字乡村等项目,提升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化、智慧化水平;二是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养老服务网络提升行动,推动教育、医疗、托育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构建城乡一体的民生保障体系;三是人居环境提质行动,推进韧性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城乡居民共享高品质生活。
同时,平安区将依托“高原硒都”“河湟文化体验地”等品牌,推动富硒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向乡村延伸,增强乡村内生动力,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良性互动。
区域联动:深化协同共赢
作为兰西城市群、西宁—海东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平安区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协同。王雯指出,“十五五”期间,平安区将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战略,以“产城融合、园城融合、乡城融合、文城融合”为原则,构建“东融乐都、中合新区、西联西宁”的大发展格局。
在区域协作中,平安区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与河湟新区的联动,通过共建产业平台、共享公共服务,形成“平安服务+河湟制造”的互补格局;二是打造西宁市湟中区—平安区一体化协作区,拓宽文化、旅游、非遗等领域合作,推动产业错位发展与协同创新;三是扩大优质资源共享,依托青海省中医院河湟分院、青海电商总部等平台,推动教育、医疗、物流资源区域互通,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发展讲究的是协同发力,而非各自为战。我们要通过抱团协作,在兰西城市群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收获更多红利。”王雯说。
规划落地:实干转化蓝图
“编制规划不是‘纸上谈兵’,关键要让规划符合时代要求、体现人民意愿。”王雯强调,平安区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进“十五五”规划实施,把“六大目标”分解为具体项目、具体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同时,平安区将坚持“开门编规划”,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让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过程;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根据发展实际动态调整优化,确保规划既“管长远”又“接地气”。
“‘十五五’的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的关键是‘干’。”王雯表示,平安区将以“争先实干”的作风,推动规划从“愿景”变为“实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海东实践贡献平安力量,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媒体记者 张璐)
来源:海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