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上,花垣县虽地处偏远湘西,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英勇无畏的人民,在抗战的烽火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热血男儿奔赴前线浴血奋战,到普通民众在后方全力支援;从革屯运动为抗战奠定群众基础,到特殊地理位置发挥的战略作用,花垣县在多个方面
中共花垣县委宣传部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上,花垣县虽地处偏远湘西,却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英勇无畏的人民,在抗战的烽火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热血男儿奔赴前线浴血奋战,到普通民众在后方全力支援;从革屯运动为抗战奠定群众基础,到特殊地理位置发挥的战略作用,花垣县在多个方面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热血男儿奔赴抗日前线
全面抗战爆发后,跟随红二方面军长征抵达陕北的花垣籍战士编入八路军第120师,在师长贺龙的率领下,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石邦智,14岁参加红军,随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7团3营9连进入山西。他参与了同蒲铁路破袭战,破坏日军交通线,有效牵制了日军的军事行动。在晋西北反围攻战役中,随部队成功收复宁武、神池、五寨等7座县城,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1938年10月,邵家庄伏击战打响,石邦智随部与日军激战4个小时,歼敌近200人,击毙日军旅团长常冈宽治少将等多名军官,缴获大量武器装备。1939年,他参加黄河河防保卫战,坚守阵地抵御日军进攻。至百团大战结束时,他所在的717团3营共参加作战15次,他个人因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一次。1941年初,石邦智响应号召,参加359旅在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他组织的“田老宝生产组”闻名全旅,他先后立大小功五次,被评为团一等劳动模范。1943年,在全旅军事大竞赛中,石邦智凭借实弹射击百发百中的优异成绩,被授予“贺龙神枪手”“朱德投弹手”称号,并荣获特等射手光荣称号,同时立功2次,获奖章2枚。
在花垣县(时称永绥县),民众同仇敌忾,踊跃应征入伍,1280名优秀儿女告别家乡,奔赴抗日战场,用生命和热血捍卫祖国的尊严。1939年,8000多名湘西革屯抗日救国军接受国民政府整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5师,在吴恒良等率领下开赴抗日前线,投身保家卫国的征程。
这些来自花垣县的战士们,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参加了诸多重要战役。在长沙会战中,他们与日军展开激烈厮杀,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毫不退缩,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为保卫长沙做出了贡献;在湖滨会战里,他们奋勇拼杀,展现出了不怕牺牲的精神;湖北江宁会战中,他们同样冲锋在前,为抗击日寇付出了巨大牺牲,有100多名子弟兵在战斗中壮烈殉国,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花垣县人民心中永远的骄傲。
隆子雍,曾任湘鄂川黔革屯自卫军总司令、湘鄂川黔四省边区革屯抗日救国军总司令兼第一路军副总指挥等重要职务。大青山战役时,隆子雍亲率湘西子弟兵与日军血战5天5夜,给予日军重大伤亡,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展现了花垣县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量。
石扶华,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3军暂编第5师13团2营5连连长,先后参加长沙三次会战、滨湖战役及鄂西战役。在1943年收复华容的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率部与日军激战多日,腹部中弹重伤后仍顽强指挥,最终于4月7日在华容状元街壮烈殉国。
后方出钱出力共克时艰
花垣县的普通民众虽未直接投身战场,但在后方以各种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他们踊跃捐款捐物,为前线战士提供物资支持。无论是粮食、衣物还是药品,每一份捐赠都饱含着对战士们的关爱和对国家的深情。
1938年至1939年,花垣县民众响应国民政府征调,参与芷江机场扩建工程。花垣县民众不畏艰难,从陆路到水路,他们克服交通不便,不辞辛劳地运输建筑材料;施工现场,他们在艰苦条件下日夜劳作,挥洒着汗水。机场的建成,为抗战时期的空中作战和物资运输提供了重要保障,芷江机场的建成,显著提升了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为长沙会战、鄂西战役及最终抗战胜利提供了关键支持。
此外,花垣县还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许多共产党员如杨宗珍(花垣人)等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利用学校阵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他们教学生唱各种抗日歌曲,激昂的歌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出墙报、画漫画,以直观的形式向民众揭露日军的暴行,宣传抗战的意义,唤起了广大民众的抗日意识,凝聚了全县人民的抗日力量。
革屯运动:为抗战奠定群众基础
20世纪30年代,花垣县苗族人民为废除屯田剥削制发起了革屯运动。当时,苗区土地贫瘠,民赋却较内地高产区多出十多倍,灾歉之年租赋仍照常缴纳,群众苦不堪言,不断发生抗屯斗争。1936年7月,苗族知识分子隆子雍、石玉峰、吴恒良等加入“永绥解除屯租诉愿团”,并担任主要职务,苗族人民正式走上政治斗争舞台。
各地革屯武装不断扩大自身队伍,相互支援。1937年1月,石维桢等人在花垣县龙潭举起义旗,捣毁区公所,杀死屯官,开仓放粮,当地屯户纷纷响应。3月,梁明元等人在永绥县岩寨起而响应,并联合其他革屯队伍,组成“革屯大队”,占据龙潭,使革屯运动形成较大声势。
卢沟桥事变后,革屯领导人顺应抗日救亡大局,提出“革屯”“抗日”两大口号,将反封建专制和反外来侵略结合起来。梁明元等人先后组织了湘西苗民抗日革屯军、湘西革屯抗日救国军、黔湘苗族革屯抗日军等武装,并接连攻占或围困乾城、麻阳、永绥、保靖、凤凰等县城,声威远播。
革屯运动的胜利,不仅使苗族人民摆脱了屯田制的剥削,更为重要的是,广大苗族人民在革屯运动中团结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抗日战争爆发,这种力量迅速转化为抗日的热情和行动,为花垣县乃至整个湘西地区的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群众支持。
独特地理位置的战略作用
花垣县地处湘、渝、川、黔边境,自古有“西南门户”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抗战时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花垣县的川湘公路,是抗战时期连接四川后方与前线的主要运输线。这条公路的建成凝聚了湘西各族民工的血汗,它如同一条生命线,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着兵力、物资和弹药,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
花垣县作为大湘西的一部分,成为中国抗战前沿阵线和堡垒。其周边地区的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易守难攻,为抗战军队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日军妄图进犯西南地区,但因花垣县及周边地区的战略防御,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无法轻易推进,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大后方的安全。
花垣县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从前线的浴血奋战到后方的全力支援,从革屯运动的群众基础奠定到独特地理位置的战略支撑,花垣县人民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热爱祖国、团结奋斗、勇往直前。
来源:湘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