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手机刷到凌晨三点,第二天顶着熊猫眼上班的人,绝对不止我一个。
刷手机刷到凌晨三点,第二天顶着熊猫眼上班的人,绝对不止我一个。
上周三,美国心理学会刚发完一篇报告:自控力差的人,平均每天在社媒上多花2.7小时,抑郁风险直接飙高47%。
看完我第一反应不是“哦原来我病了”,而是“到底怎么才能让手指停下来”。
先说我自己。
以前我试过把APP全删光,结果第二天又一个个装回来。
后来干脆把手机放客厅充电,人躺床上,脑子还在想:朋友圈更新了吗?
群里有人@我吗?
那种抓心挠肝的感觉,跟戒烟差不多。
转机出现在上个月。
我刷到一个帖子,楼主说自己“连刷七天短视频,差点把项目搞砸”,最后靠一个笨办法救回来:
每天起床先写三行字——今天必须完成的、今天想刷但忍住、今天奖励自己。
写完贴冰箱,晚上回家打钩。
我照抄,第一周只打了两个钩,第二周五个,第三周居然全中。
不是意志力变强,而是那三张便利贴把“要不要刷”变成了“打不打钩”,脑子省了一步纠结。
后来我又添了两招。
一是把手机设成灰度屏,彩色没了,瞬间像回到诺基亚时代,滑两下就无聊。
二是拉了个“互相嘲笑群”,四个人,谁当天超时十分钟,就在群里发五块钱红包。
第一天我超时八分钟,心疼那五块,第二天乖乖提前锁屏。
群里有人用番茄钟,有人用Forest种树,还有人直接把路由器定时断电,八仙过海,但核心都一样:把自控外包出去,让环境替自己做决定。
我查了查文献,发现这招还真有学名,叫“情境修改”。
简单说,别跟欲望硬碰硬,直接把诱惑搬走。
就像减肥的人不在家里囤薯片,想戒烟的人不带打火机。
意志力是肌肉,会累,环境才是24小时不下班的保镖。
现在回头看,那些“自控高手”并不是天生圣人,他们只是把战线往前挪了一步:
先设路障,再谈坚持。
我依旧会手痒,但冰箱上的便利贴、灰扑扑的屏幕、群里嗷嗷待抢的红包,把我从悬崖边往回拽了三米。
能睡够七小时的那天早晨,我忽然明白:自控不是憋大招,而是提前拆炸弹。
来源:草原中广袤的绿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