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98岁的叶连平老师,在众人搀扶下走进市红星中学大礼堂,亲自为“叶连平工作站”授牌。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老人手中那根用废旧羽毛球拍杆制成的教鞭,成为最动人的教育宣言。叶老师说,这是他的“战斗的枪”,要带着它“奔赴教育强国的最
近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98岁的叶连平老师,在众人搀扶下走进市红星中学大礼堂,亲自为“叶连平工作站”授牌。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老人手中那根用废旧羽毛球拍杆制成的教鞭,成为最动人的教育宣言。叶老师说,这是他的“战斗的枪”,要带着它“奔赴教育强国的最前线”。这位耄耋老人用最朴素的教具,诠释了最深沉的教育情怀,用近一个世纪的坚守,书写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人生。
这根缠着胶布的羽毛球拍杆,看似简陋不堪,却是教育初心的最好见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许多乡村教师就是靠着这种“土法创新”,撑起了一片教育蓝天。叶连平老师的教鞭已经使用了数十年,胶布缠了又缠,杆身摩挲得光滑发亮,每一处磨损都是岁月的勋章,每一道胶布都是坚守的印记。这件简陋的教具与当下一些学校追逐“高大上”的教学设备形成鲜明对比,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在于硬件的光鲜,而在于精神的传承。叶老师用行动诠释了“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教育者本色,那根教鞭轻扬处,勾勒的是知识传播最本真的模样。
叶连平老师将教鞭比作“战斗的枪”,彰显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责任与担当。在他的语境中,“战斗”不是对抗,而是与无知和落后的较量;“前线”不是战场,而是培养时代新人的课堂。这种将教育视为战斗的隐喻,源于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98岁高龄仍坚持授课,体现的不仅是职业操守,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使命意识。叶老师的“战斗”没有硝烟,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他的“枪支”没有子弹,却能够击穿蒙昧的屏障。这种战斗精神,正是建设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叶连平老师“爱国如严父、爱党如慈母、爱生如子女、爱岗如珍珠”的教育信条,构建了完整而崇高的师者形象。爱国如严父,是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担当;爱党如慈母,是对引领力量的温情追随;爱生如子女,是对教育对象的无私呵护;爱岗如珍珠,是对职业价值的珍视与敬畏。这“四爱”统一于叶老师七十余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种近乎圣洁的教育伦理学。特别是在功利主义思潮泛滥的今天,这种纯粹的教育情怀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
叶连平老师的事迹对于当下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硬件设施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传承这种无私奉献的教育精神。教育强国不仅需要大楼大师,更需要大爱大德。叶老师那根缠着胶布的教鞭,仿佛一面镜子,照见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品质——它不是外在设备的堆砌,而是内在精神的丰盈;不是短期指标的达成,而是长期价值的坚守;不是个人利益的追逐,而是国家命运的担当。
98岁的叶连平老师依然坚持“奔赴教育强国的最前线”,这个画面令人动容更引人深思。建设教育强国是一场需要代代相传的接力赛,叶老师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跑完了精彩的一棒,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那根缠着胶布的羽毛球拍杆教鞭,轻如鸿毛又重如千钧,它量度的不是物质的价值,而是精神的重量。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当让叶老师式的教育精神成为普遍追求,让爱国爱党、爱生爱岗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内在品质。
教鞭轻扬处,强国薪火传。叶连平老师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最崇高的教育理想,那根缠着胶布的羽毛球拍杆,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精神的不朽象征,提醒我们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文/夏捍东)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