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月的吕梁山麓,热浪翻滚,黄土地上涌动着青春的朝气。来自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医药学院等全国50余所高校的3000余名大学生,组成123支实习实训团队,深入吕梁市13个县(市、区)的机关、企业、乡村振兴一线,用实践定义青春。从课堂
七月的吕梁山麓,热浪翻滚,黄土地上涌动着青春的朝气。来自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医药学院等全国50余所高校的3000余名大学生,组成123支实习实训团队,深入吕梁市13个县(市、区)的机关、企业、乡村振兴一线,用实践定义青春。从课堂走向田野,从理论走向实践,大家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脉络,以专业赋能地方发展。这场规模空前的暑期实践,既是青年学子“自找苦吃”的生动注脚,也是团吕梁市委以“三下乡”为纽带,深化校地合作、服务青年人才的生动缩影。
从“象牙塔”到黄土地
在吕梁市委组织部办公室里,中央财经大学学生薛靖蓉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最后一份校对完毕的文稿保存上传。“党务工作无小事,每个标点都承载着责任。”薛靖蓉说,她的笔记本扉页上,这句话被红笔重重圈出。
这个夏天,包括薛靖蓉在内的3000余名高校学子走出“象牙塔”,在吕梁的基层实践中完成了从“书本知识”到“脚下泥土”的成长跨越。
薛靖蓉的实习岗位在吕梁市委组织部新闻和网络宣传办公室,从微信公众号选题策划到下乡调研素材整理,这个00后姑娘经历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淬火”。
一次例行校稿中,她敏锐发现某份材料日期误差,避免了后续工作被动。“同事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组织工作的温度藏在细节里。”她回忆道。办公室里深夜不熄的灯光、干部们沾满泥水的调研笔记,成了她眼中的“精神坐标”。
离别座谈会上,这个00后女孩的发言引发共鸣:“组织部的灯光照亮的不仅是文件,更是青年人的理想之路。”
同样在吕梁,山西大学学生刘红玉的实习故事充满戏剧性。初到团市委时,她的工作仅是整理档案,但这个00姑娘用“时间轴+主题分类”创新归档法,将零散资料梳理成系统数据库。一周后,她意外获得独立策划活动的机会。
“联系场地、设计环节、协调志愿者……那三天我改了好几版方案。”刘红玉向记者展示着手机里凌晨1点的办公室照片,背景是贴满便签的电脑屏幕。最终,她策划的活动方案吸引8名基层青年畅谈梦想。她在总结中写道:“共青团不仅是旗帜,更是托举起青春的桥梁。”
“以前只在课本里读过‘乡村振兴’,现在才真正理解‘最后一公里’的重量。”山西医药学院学生王启昇在石楼县罗村镇沙窑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践时感触颇深。他与山西医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成员深入智慧农业大棚,通过“智农”可视化管控大厅学习环境调控技术。
“基层是青年成长的沃土。”团吕梁市委副书记郭峥说,“当年轻人把创新思维注入乡土,理想主义的种子便有了破土的力量。”
在距离石楼县100公里外的孝义市,山东政法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以“思政引领·数智兴农”为主题的实地探访活动。从传统民居的数智化改造到古村民宿的的开发建设,再到非遗的活态传承,队员们用青年视角解读 “文旅融合+数智富农”的乡村振兴“孝义密码”。
在“中国传统村落”临水村,队员们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地方实际紧密衔接,从网络安全知识普及、防诈禁毒知识宣传、农村电商技术支持、网络平台传播等多个维度出发,为智慧农业安全保驾护航。
从组织部灯光璀璨的夜晚到田间地头朝阳初升的清晨,这些年轻面孔用脚步丈量着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他们身上展现的,正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对“自找苦吃”的生动诠释——在泥土的芬芳中,青春正拔节生长。
千余岗位背后的“青春服务链”
“青年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郭峥介绍,为破解实习岗位“供需错配”难题,团吕梁市委主动谋划布局,组建实习实训工作专班,深入摸排大学生需求,联合用人单位反复甄选,为大家提供更多元化、更丰富的实践场景与就业选择清单。最终,发布实习实训岗位2564个、实习项目30个,吸引了全国3000余名学子参与。其中,重点高校组团参与率创历史新高,成为革命老区引才聚智的“青春样本”。
如何让青年人才从“走近”到“走进”一座城市?吕梁以创新的校地合作新模式交出硬核答卷。
今年暑期,团吕梁市委联合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打造的实习实训基地暨教授工作室正式揭牌落地,标志着吕梁在青年人才集聚与数字经济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双方将依托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祝烈煌教授工作室,实现“合作共建、双向赋能”的良好愿景。该学院党委书记祝烈煌表示,将重点打造“人才共育”通道,共同培养具备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基础的青年骨干;构建“技术共研”平台,聚焦吕梁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地方;深化“资源共享”格局,以定点帮扶10周年为契机搭建资源聚合平台,深化构建校、地、企协同的立体帮扶网络,让更多吕梁青年接触前沿技术,共享数字时代红利。
揭牌既是校地合作的崭新起点,更是吕梁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近年来,吕梁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此次双方携手既是北京理工大学服务地方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也是吕梁引进高端智力、培养本土人才、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基地和工作室的成立,不仅为北理工学子提供扎根基层、实践锻炼的广阔舞台,还为吕梁带来前沿的技术理念、优质的教育资源,助力吕梁在网络安全防护、数字产业升级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理想之光
在吕梁市方山县城内第二小学,一场由北京理工大学书香大使实践团方山分团精心策划的活动,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知识与乐趣并存的学习盛宴。
活动中,实践团成员成了 “临时老师”,用独特的方式点亮课堂。成员杨家乐为学生们带来一堂生动有趣的 《夏洛的网》阅读推广课,巧妙借助 “击鼓传笔”互动游戏,激发大家踊跃分享读书感悟的热情。当故事深入,面对杨家乐提出的“如果你是威尔伯,会有什么心情”的问题时,大家纷纷举手,争相表达自己的看法。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友谊的珍贵,杨家乐还组织了一项特别的活动——给好朋友写信、画肖像。大家拿起笔,用心描绘心中好友的模样,将心里话倾泻于纸上。教室里弥漫着温馨与感动的气息,一封封信件、一幅幅肖像,成为学生们友谊的见证。
除了阅读推广课,成员们还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素拓活动。操场上,“不倒森林”“六人七足”“抱团取暖”等游戏依次展开。大家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成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游戏,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喜悦的笑容。
据悉,吕梁正将校地合作经验扩展至更多领域。随着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实习基地相继落地,一条以青春力量赋能老区振兴的新路径愈发清晰。正如郭峥所言:“我们要让青年与吕梁的‘双向奔赴’,结出更丰硕的共赢果实。”(本报记者 贺建锋)
来源:山西青年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