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王曼昱最了解孙颖莎,竟然这样评价莎莎,评论区网友神评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21:40 1

摘要:王曼昱也没客气,当着记者面直接评价搭档:“她啊,有时候领先多了,就喜欢浪。”

她自己都承认——比赛打着打着,会走神!

这不是道听途说,而是在镜头前,孙颖莎亲口说的,还笑着点头认账。

王曼昱也没客气,当着记者面直接评价搭档:“她啊,有时候领先多了,就喜欢浪。”

这种“浪”,可是在世界大赛里现场发生过的啊!

比如瑞典大满贯女单决赛,莎莎开局状态火爆,11-9连拿两局,结果转眼一局5-11就输掉——你以为是对手突然变强?前国手郭炎在直播间看完立马说:“她这是在有意练反手。”可熟悉她的球迷都懂,这更多是因为“皮松”了。

甚至她的教练邱贻可,在场边指导时都会反复提醒:“你皮紧一点!”

“皮紧一点”,成了很多球迷心照不宣的暗号

现场观众甚至举横幅提醒,怕她打开心情模式后忽然掉链子。

她是真的会浪,而且是那种玩得很开心的浪。

王曼昱也好,邱贻可也好,都无数次见证过。

而更有意思的是,网友压根没把这当缺点。

有人立刻给她起了个外号——“浪莎”。

还有人脑洞打开:“浪莎估计要来代言啦。”

另一位补刀:“广告词都想好了——浪~莎,就是这么浪!”

甚至有人调侃:“浪着浪着就浪了个世界第一,不服不行!”

还有资深观众吐槽:“莎莎第一局顺利拿下,后边我就开始捏把汗,怕她浪……”

这种现象,其实早就不是一次两次了。

熟悉孙颖莎的人都知道,她打得顺时,是能笑出来的。

但一笑,节奏就可能乱。

于是你会看到这样奇特的画面:

0-7落后,她还能满脸轻松;

一旦被裁判出示黄牌,立刻切换状态,“框框”得分。

这种性格,用在普通人身上可能叫“散漫”,但放在她身上,就是一种带着戏剧性的不可预测——而这种不确定性,让看她比赛的人既爱又怕。

爱她的球迷觉得,这就是亲切,这才是活生生的人,不是被机械打磨出来的运动机器

怕的球迷则怀疑:万一呢?万一浪过头呢?

现实就是,孙颖莎这种个性,在竞技体育里非常少见。大多数运动员都追求稳定、冷静、精准,但她在关键时刻,偶尔会让情绪完全接管身体。

这种时候,就连王曼昱都直接笑出来,“太懂这孩子了”。

在娱乐化消费的今天,“浪莎”这个称呼马上成了梗,被大量转发调侃。

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对孙颖莎球风的描述,更像是一种大众表达——人们喜欢看到一点不按套路的火花。

但问题也来了——这种个性,在高水平职业赛场上到底是优势还是隐患?

有人说,这是天赋和信心的体现,她能“浪”说明她底子硬,总能再拉回来。

有人说,这样容易出现大起大落,一旦遇到比自己更强、更稳的对手,“浪”就是自毁长城。

而从结果看,她的确已经是世界第一,这种事实让不少批评变得无力——毕竟成绩才是竞技体育最硬的底气。

竞技体育残酷之处就在这里——今天你笑着“浪”,明天输球可能就被骂到不敢刷评论区。

有人建议,她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该收的地方收,该放的地方放,这才是成熟运动员该有的状态。

但,也有人反驳:如果真收掉了那股“浪劲”,我们看到的孙颖莎就不再是孙颖莎了,只剩下成绩和数据。

那时候,她可能还是冠军,却少了今天这种鲜活的吸引力。

这事就卡在这里——要不要改?怎么改?改多少?

没有标准答案,教练不可能完全替她做决定,毕竟这是性格的一部分。

粉丝也只是建议,更多时候,他们还是愿意为这种不稳定而心跳加快,为小丫头一次次神反扑而尖叫。

那么,你觉得呢?

孙颖莎该为了更稳去掉那份“浪”,还是保持这种状态,让比赛永远充满悬念?

你是支持“稳妥派”还是“随性派”?

来源:田园揽风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