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椎脱开"与"腰眼脱开"被视为内劲贯通的关键节点,这种特殊的身法状态不仅是形意拳、太极拳等内家拳的核心要领,因此,练习太极拳在这个阶段非常容易走入陈式二路炮棰,只有大松大软可以进入扬式的松松松,由于是处在炼气化神,脊椎与腰胯已经竖直,所以,实现"周身一家"可
#太极拳放松最终要松到哪里?#
"大椎脱开"与"腰眼脱开"被视为内劲贯通的关键节点,这种特殊的身法状态不仅是形意拳、太极拳等内家拳的核心要领,因此,练习太极拳在这个阶段非常容易走入陈式二路炮棰,只有大松大软可以进入扬式的松松松,由于是处在炼气化神,脊椎与腰胯已经竖直,所以,实现"周身一家"可进入任督二脉阶段——只要继续炼精练气就可以。
当大椎脱开——腰眼脱开,这两个部位达到"脱开"状态时,脊柱会形成特殊的"S"形曲线:大椎微微后靠使颈椎与胸椎分离,腰眼放松下沉令腰椎与骶椎产生空间。明代武学典籍《内功四经》记载:"脊柱如珠,节节贯串",描述的正是这种通过特定姿势调整实现的骨节松开状态。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这种体态能使脊柱负荷均匀分布,椎间盘压力减少,为内气运行创造最佳生理条件。
实现"双脱开"需要系统的训练方法。站桩时要求"虚领顶劲"与"松腰落胯"同步配合,通过意识引导使大椎区域产生向上微提的力,同时腰眼部位似坐非坐地向下放松。形意拳大师郭云深曾比喻:"如衣挂架,自然垂坠"。配合逆腹式呼吸,吸气时膈肌下降推动丹田之气沿督脉上升,呼气时气沉涌泉,在此过程中大椎与腰眼如同两个枢纽,引导内气在"三关九窍"中循环往复。清代武禹襄传张三丰论中强调:"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揭示的正是这种节节贯穿的运动链原理。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载:"骨节松活,则力可透三重甲",现代测试表明,这种状态下击打力量传导效率提升,且反作用力被脊柱自然缓冲,有效保护关节不受损伤。
在实战应用中,"双脱开"状态赋予习武者特殊的运动能力。太极拳的"化劲"本质就是通过大椎的灵活转动改变受力角度,配合腰眼的虚实转换实现"四两拨千斤"。形意拳的"整劲"则依赖腰眼脱开形成的"丹田鼓荡",将下肢力量经松开的脊柱节节上传,实测爆发力提升。清代杨露禅在王府比武时"身如百折纲",展现的正是这种节节贯通的极致状态。
进阶修炼中,"双脱开"与经络系统深度互动。当大椎真正松开时,手三阳经的气血流量增加3倍,出现"气贯四梢"的指端胀热感;腰眼松开则激发带脉活力,使下肢六经气血环流加速。北宋《云笈七签》记载:"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现代研究证实这种状态下可能与传统所说的"还精补脑"效应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状态需要循序渐进,明代张三丰在《大道论》中警告:"妄求速效,反伤筋骨",建议配合站桩、导引等基础训练逐步开发。
对于现代人而言,"双脱开"的养生价值尤为显著,这与《黄帝内经》"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论述高度吻合。在武学传承中,陈式太极拳强调"腰如车轴"的旋转活力,武式太极拳注重"立身中正"的线性传导,八卦掌则追求"脱身换影"的空间变化。但核心要义相通,即通过这两个关键节点的松开,实现"力由脊发"和"劲贯四梢"的统一,也印证了清代苌乃周在《苌氏武技书》中的预言:"形气合一,则超凡入圣矣"。
掌握"大椎脱开—腰眼脱开"的奥秘,需要明师指导下的系统训练。建议从无极桩开始,每日练习"颈椎微拔"与"腰椎后撑"的基本功,配合云手、单鞭等动作体会节节贯穿的感觉。切记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的告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只有精确把握每个关节的微观运动,才能最终达到"周身无处不太极"的理想状态。当这种身法成为本能,习者自能体会《周易参同契》所述"关节相控,精气往来"的玄妙境界,在武学修为与生命质量上实现质的飞跃。
来源:太极无边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