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亲爱的老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1 09:47 1

摘要:5次捧起“浙BA”单场MVP奖杯,一次次用惊人的表现征服全场;单场狂砍69分,如利刃般撕开对手防线……他叫陈洋,今夏杭州篮球场上最灼热的名字之一,是杭州市采荷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

每个人心灵深处

都有难以忘记的老师

他们怀着赤诚之心
守一方讲台
教会我们如何正直为人

亦赋予我们走向远方的勇气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

我们邀请到五位上城教师

一起走进他们的教学生活

杭州市采荷中学 陈洋

冠军与成长,都是体育的回响

5次捧起“浙BA”单场MVP奖杯,一次次用惊人的表现征服全场;单场狂砍69分,如利刃般撕开对手防线……他叫陈洋,今夏杭州篮球场上最灼热的名字之一,是杭州市采荷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

传奇不止于赛场。2019年,陈洋组建了采中首个女子篮球社,他坚信,篮球不该被定义成男生的运动。但女生打篮球的少,报名当天只有五个女孩怯生生地站着,连运球都显得生疏。一个叫小楠的姑娘不小心把球砸在脚上,整张脸顿时通红。陈洋没说什么“加油”,只是弯腰捡起球,轻轻递回去:“不急,我们第一步,先学会不让球砸脚。”

他知道,她们需要的不是口号,是方法,更是信心。

清晨六点的操场见证着基本功的练成:运球不砸脚、传球到位、防守步伐……陈洋的课余时间全泡在了这里,他把专业球员的训练方法拆解成队员们能消化的内容,亲自示范。慢慢地,他开始注入战术思维,用粉笔画路线,讲解“传切时机”“掩护角度”,让她们理解“为什么这样打”。他设计小组对抗,让她们在实战中体会战术的价值,当她们自己喊出“换防”“补位”时,眼睛是亮的!这支从无到有的采中女篮队,一路赢下了杭州市冠军、浙江省第七、浙江赛区第六等荣誉。

如今,从采中女篮走出去的队员,有的进了专业队继续追梦,有的带着篮球赠予她们的坚韧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而陈洋,依然每天穿梭于操场、球场与教室之间,用行动延续着他的“主场使命”。

据了解,“浙BA”上城区队中有7位球员、2位教练员都来自上城教育,他们是上城区践行“健康第一”育人理念的生动缩影。他们用行动传达着一种更为辽阔而坚定的信念:体育,本就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是塑造健康身心、培养团队精神和积极人生态度最直接的方式。而教育,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着每一个生命——不止赢得比赛,更要赢得人生!

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 郑英

“看见”,让教育发生

郑英是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从教25年,担任班主任23年,其中连续7年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每天,她都会在家校联系本上与每一个孩子“笔谈”,这是她二十五年来不变的晨间仪式。短则一句“为你的充实干杯”,是心照不宣的击掌;长则写下8000字的长信,回应一个青春期孩子的迷茫,陪伴少年穿越成长的迷雾。

她的“家校联系本”早已不是普通的作业本,而成了学生情感倾诉的“树洞”、思想碰撞的“论坛”,曾被《人民日报》和《人民教育》专题报道。她把困难的事简单做,简单的事持续做,她让教育回归到“人”,用持续、真诚的“看见”,告诉每一个孩子:你很重要。

她不仅批作业,更是读心事、解困惑、写回信。“她看见我们每一个学生,我们每个学生都活在她眼里。”一位毕业学生这样写道。

她曾为一个陷入自我怀疑的初二学生,写下题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努力过好这一生》的8000字长文,以自身经历切入,分享了她从小怀揣“成为翘楚”的梦,却在成长中逐渐意识到自身局限的心路历程。她坦言,曾因发现“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而陷入惶恐与自卑,但即便站在普通的位置,只要尽己所能,岁月终会给予回赠。看到回复后,学生向她诚挚致谢:“看着看着,内心的郁结仿佛都被抚平了。”

如今,郑英对学生家校本的长文回应已达20万字,其育人经验通过数百场讲座辐射全国数万名教师。在上城,有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像她一样,把孩子看作完整的、有思想的“人”,有的用“心情卡片”代替批评处分,有的通过“班级日记”“成长档案”细腻记录每一个生命的绽放瞬间,有的把班会开成哲学思辨场,有的带学生走进社区田野,在真实情境中成长。目前,全区已评选33位“三星级班主任”,228位“二星级班主任”,这批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正成为区域德育创新的中坚力量。

今天依旧是25年班主任生涯中平凡的一天,郑英早上的第一件事,依然是打开联系本。哪怕一个孩子只写了“今天好像没什么好说的”,她依旧欣然提笔:“萤火般的小事,我也愿意听。”——因为那里,藏着教育的真正光芒。

杭州市夏衍中学 吴妙燕

你与我的全力以赴,就是最好的双向奔赴

在学生的记忆里,吴妙燕老师的物理书是“会说话”的。这本物理教材封面早已卷起了毛边,四个角磨损得微微上翘,书脊裂成了明显的三瓣,是被透明胶带仔细缠过又再次裂开的——那胶带也已发黄发脆,边缘沾着一点粉笔灰。

当她翻开书页,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布满空白处,那些力学公式、物理学概念的旁边,是她独有的“星标系统”。一颗星,表示需要留意;三颗星,代表重要知识点;至于五颗星——必定是反复锤炼的重点内容。星的旁边,有时还会出现一个小小的感叹号,那是她提醒自己:此处学生最容易掉进陷阱。书页间夹杂着几张便利贴,上面列着学生反复提问的问题编号。

吴老师总是说:“物理不难,难的是让学生不怕物理。”

两年前,物理成绩并不理想的小袁,在吴老师的帮助下,奇迹般地爱上了物理。他几乎每天都会带着问题来找吴老师,“吴老师,这个公式我没听懂,你可以再教一遍吗?”“吴老师,这个地方我的公式用对了吗?”

同学们笑称小袁是吴老师的“跟屁虫”。吴老师听后打趣道:“要是你们每个人都是‘跟屁虫’,那咱班的物理水平可都不用愁啦!”两年后,曾经令小袁最害怕的物理竟成了他的优势学科,成绩提升到了92分。高考前夕,小袁哭着表达对吴老师的感恩:“……吴老师,谢谢您两年的教导。”吴老师笑着回答道:“这是我们双向奔赴的结果——我全力以赴地教,你全力以赴地学。”

如今,吴老师的桌上摆上了新的物理教材,和几盒还没拆封的红笔芯。但是她的笑容依旧灿烂,目光依旧明亮,尽管她的眼角多了几道细纹,鬓间添了几根白发。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便是吴老师给出的育人启迪。

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 殷晓艳

为“他”点亮70000字的光

殷晓艳办公室的抽屉里锁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一句话——“每个孩子都该有一束属于自己的光。”

自2008年踏上讲台,这样的笔记本她攒了12本。其中最厚的一本,记录着特殊学生果果三百多个日夜的成长,七万两千三百字里满是她为孩子点亮光芒的用心。

果果刚上一年级时,总把自己裹在“保护壳”里——上课哭闹着要“出逃”,拒绝和同学说话,连老师递去的课本都会推开。殷晓艳没有急着纠正他的行为,而是每天下班后啃读特殊教育书籍,周末泡在图书馆查资料,最后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一行方案:“9月,用画纸当‘对话桥’。”

到了10月,她又在笔记本里添了新计划:把“排队”“安静”这些抽象规则,画成卡通贴纸贴在果果的文具盒上。“吃饭要排队,像小熊排火车一样”“上课不吵闹,小兔子在睡觉呢”,她一边贴一边轻声说。同事路过教室,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殷老师蹲在果果身边,指着贴纸耐心讲解,笔记本摊在旁边,页边空白处记着“果果今天排队时没乱跑,奖励一颗星星贴纸”。三百多天后,果果在毕业典礼上主动给她递来一张画着“老师和我手拉手”的画,那一刻,殷老师潸然泪下。

在殷老师的办公桌上,除了果果的专属笔记,还有好几本记满“小秘密”的本子:给总爱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小铁拳”小宇画了“成长挂历”,每天记录他“没发脾气的时长”,挂历上贴满的小红花,成了小宇最珍视的宝贝;给写作业总拖拉的“小蜗牛”朵朵,定制了“时间馅饼”——把作业分成小块,完成一块就能“吃掉”馅饼的一部分,朵朵渐渐学会了规划时间;给总低着头的“小草芽”萌萌,设了“阳光岗位”——让她负责给教室的绿植浇水,看着小苗慢慢长高,萌萌也终于敢抬头和同学分享“我的小苗开花啦”。

从教十六年,殷老师的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里面记着不同孩子的故事,藏着不同的教育方案。如今,那本七万多字的笔记本依然在抽屉里,旁边又多了新的本子。她还在继续用文字记录,用耐心守护——因为她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而她要做的,就是用专业和爱,帮他们把光点亮,让每一束微光都能璀璨绽放。

杭州市行知金陶幼儿园 林冬青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

“幼儿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我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土壤、阳光和相信。” 接近退休的林冬青老师,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小小成长的故事,正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

小小托班刚入园时,常流口水,走路摇摇晃晃。大家以为 “长大就好”,可到了小班,情况依旧。经验丰富的林老师意识到小小可能需要更多帮助,她揣着记满小小日常的笔记本家访,看着家长红着眼焦虑叹气,轻声说:“您看,她昨天能自己扶着栏杆走三步台阶了,孩子每天都在进步,只是慢一点。我们不急,一起陪她。”这话像颗定心丸,让家长放下顾虑,和林老师一起制定小小的感统训练计划——每天晨间林老师牵着小小练平衡,午后用专用教玩具教她抓握和穿绳,睡前和家长同步当天小小的进步。

可成长不止于身体。小小因动作慢常发脾气,小朋友们渐渐躲着她。林老师找来《小刺猬的新朋友》绘本,坐在孩子们中间读,读到小刺猬孤单时,她停下问:“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希望别人怎么对我们呀?” 她鼓励大家做小小的“朋友老师”。慢慢地,有孩子主动拉小小搭积木,有人分享小贴纸。林老师的笔记本里,多了许多 “小小今天没发脾气”“大家一起帮小小捡玩具”的暖心记录,一个人的成长变成了一群人的故事。

林老师从不吝啬对孩子的鼓励。户外活动时,小小总不敢爬木梯,林老师就先爬上去,故意皱着眉喊:“小小快来救我,我下不去啦!” 小小愣了愣,竟抓着栏杆一步步往上挪,还模仿老师的语气:“脚踩稳,手扶牢!” 后来,林老师发现小小爱唱歌,便鼓励她参加小陶子广播站。当歌声透过喇叭传遍幼儿园的那一刻,小小眼睛发亮,自信满满。

成长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如今的小小不流口水了,能跑能跳,还是班里的 “拍球小能手”,每天放学最喜欢抱着林老师撒娇。林冬青老师用“慢”守护着小小的成长,也告诉大家:幼儿教育从不是催熟的过程,而是用爱与耐心,给每颗种子足够的时间,让它们按自己的节奏,慢慢开出独一无二的花。

来源:上城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