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立美(David Ding),是民国时期活跃于中国基督教界的西方传教士,以推动福音传播、神学教育及基督教本土化运动而闻名。他在华近二十年,为中国教会的发展与自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丁立美(David Ding),是民国时期活跃于中国基督教界的西方传教士,以推动福音传播、神学教育及基督教本土化运动而闻名。他在华近二十年,为中国教会的发展与自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丁立美出身于基督教家庭,深受宗教信仰影响,立志投身传教事业。作为虔诚的基督徒,他早年加入基督教差会,接受传教士培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基督教在中国发展迅速,丁立美受差会派遣,于1910年代前后抵达中国,以传播福音、建立教会网络为使命。
1918年,丁立美深感中国内地传教力量不足,联合石美玉、余日章、陈维屏等中外同工,在江西牯岭发起成立“中华国内布道会”(Chinese Domestic Missionary Society),这是首个由华人主导的全国性布道组织,标志着中国基督教自传运动的开端。丁立美担任布道会总干事,统筹各地传教事务。他带领布道团队深入云南、贵州、西康(今四川西部)、蒙古等边远省份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克服语言与文化障碍,将福音带入偏远地区。至1919年,中华国内布道会影响力覆盖中国18个省份,推动教会组织在基层扎根,培养了一批本土传教士,为后续中国基督教自立奠定基础。
随着年龄增长及健康问题,丁立美自1923年起逐渐从一线布道转向神学教育领域,致力于培养教会人才。在华北神学院(可能位于北京或天津)任教八年,教授神学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本土化神学思维。赴中国东北牧会,指导当地教会发展,推动信仰与社区服务结合。 1932年,受聘于天津通圣会圣经学院,担任神学教授,继续培育教会骨干。
丁立美积极支持中国基督教“本土化”运动,主张教会摆脱西方模式,融入中国文化与国情。他鼓励本土信徒自主管理教会事务,发展符合中国传统的礼拜仪式与教义阐释。1932年,在宋尚节博士(著名布道家)于天津主持的复兴会中,丁立美以身作则,率先公开认罪悔改,带领信徒谦卑自省,推动教会灵修复兴。
1936年,丁立美因肝癌病逝于天津,享年65岁,葬于天津英国墓园。晚年虽病痛缠身,仍坚持祷告,随身携带代祷簿记录上千人名字,每日为之祈求,体现其虔诚与牧者关怀。身后留下妻子及三名子女。其传教理念与教育实践影响了众多中国基督徒,为后续中国教会自立发展埋下种子。
作为西方传教士,丁立美不仅是福音传播者,更是中外基督教交流的桥梁。他尊重中国文化,推动教会本土化,助力中国信徒自主发展教会。在神学院的教学中,他注重培养兼具信仰与本土实践能力的牧者,为中国教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他一生践行“宣教与牧养并重”的理念,病中仍不忘祷告代求,成为后世教会人士的榜样。
丁立美的工作是基督教在华传播从“西化”到“本土化”转型的缩影。他以布道会为平台推动福音深入中国内地,以神学教育培育本土领袖,以谦卑姿态促进教会本色化,最终在中国基督教史上留下深刻印记。其工作不仅拓展了信仰的地理边界,更助力中国教会走向自立与成熟,成为中外基督教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