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31岁的保守派明星演讲者、特朗普的铁杆盟友,刚刚向台下的大学生分发完印有“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红色帽子。下一刻,一颗从两百英尺外精准射来的子弹,击穿了他的左颈。
枪声响起时,查理·柯克正在谈美国持枪权。
这位31岁的保守派明星演讲者、特朗普的铁杆盟友,刚刚向台下的大学生分发完印有“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红色帽子。下一刻,一颗从两百英尺外精准射来的子弹,击穿了他的左颈。
血迅速从指缝间涌出。他倒在演讲台上,现场顷刻大乱。
这一天是9月10日,星期三,中午12点10分。位于犹他州的犹他山谷大学,从一场普通的文化演讲现场,瞬间变成了美国政治暴力最新的一处血腥注脚。
三小时后,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确认柯克的死亡。“我们失去了查理·柯克——一个真正爱国的年轻人,他坚信美国的承诺,并为唤醒这一代年轻人付出了一切。”他写道,“这是整个国家的悲剧。”随后,特朗普以总统规格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直至14日傍晚。
查理·柯克并非普通的政治活动家。
他1993年出生于芝加哥,高中时期就积极参与政治辩论。18岁那年,他与几位志同道合者共同创立“转折点美国”(Turning Point USA)。该组织从最初只有几名志愿者的草根团体,在十年间迅速发展成为全美最具影响力的保守派青年组织之一,覆盖上千所高校,资金雄厚、动员力极强。
柯克尤其擅长运用新媒体扩大声音。他在TikTok上拥有超过730万粉丝,Instagram超700万,X(原推特)等其他平台也动辄百万关注。他的每日播客《查理·柯克秀》,平均下载量高达50万-75万次,常年位列全美政治类播客前列。
但他同时也极具争议。
批评者指责他长期散布关于新冠疫情、疫苗、气候变化及2020年大选结果的虚假信息。对2021年1月6日的国会大厦骚乱事件,他公开质疑其“叛乱”性质,声称事件遭到主流媒体夸大,参与者并不代表大多数特朗普支持者。这些立场使他成为进步派猛烈攻击的对象,也令他成为MAGA运动中最具辨识度的“青年旗手”。
这起刺杀事件,迅即唤起美国人对政治暴力记忆的恐惧。
从肯尼迪兄弟遇刺,到马丁·路德·金遭枪杀;从里根被刺杀未遂,到去年特朗普本人在宾州竞选集会上险遭射杀——政治暴力如同徘徊不去的幽灵,始终笼罩着美国社会。
每一次悲剧发生后,举国皆会哀悼、反思、呼吁控枪、谴责极端言论。然而当舆论海啸退去,一切又如旧循环。撕裂依旧,对立依旧,枪支依旧。
而这一次,犹他州州长斯潘塞·考克斯直接将事件称为“政治暗杀”。
“政治暗杀”一词,其意涵远超普通刑事案件。它指向一种极端可能性:美国的政治对立,或已越过言论斗争的边界,正在滑向以实体暴力消灭异见声音的深渊。
目前,联邦调查局已抓获嫌疑人。但关于作案动机、嫌疑人背景等关键信息,尚未进一步披露。信息的真空迅速被猜测与指责填满,舆论场上阵营对立再度加剧。
尤其敏感的是,事件发生在中期选举前夕。
政治分析人士担忧,这或许将触发新一轮的仇恨螺旋与报复循环。事实上,在社交媒体上,人群已迅速分裂——有人痛心“保守主义新星陨落”,也有人冷漠评价“煽动者终食其果”。共识难以凝聚,对立仍在延续。
颇具讽刺的是,柯克此次到访的犹他山谷大学,事前就有学生联署反对他的演讲,认为他的言论“散布仇恨与误导”。此类情形在当今美国高校中越发常见。保守派讲者被抗议、抵制,甚至遭遇暴力威胁,已逐渐常态化。
大学,这一本应守护“自由思想市场”的圣地,正日益沦为意识形态厮杀的前线战场。
最后,谈三点看法:
1. 美国政治极化已从“观点分歧”彻底走向“身份对立”。人们不再仅是基于政策偏好做出选择,而是将政治立场嵌入个人身份认知的核心。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不再只是“想法不同”,而是“你是谁”。当政治对手不再被视为可辩论的同胞,而被视为必须消灭的敌人,暴力便从可能性变成必然性。
2. 社交媒体算法正在系统性加剧裂痕。柯克本人就是算法时代的受益者与产物。社交平台依情绪而推送,靠极端而引流,愈是偏激、挑衅、对立的内容,愈能获得传播与拥趸。理性与温和被淹没,人群被割裂进一个个彼此仇恨的信息茧房。柯克之死,或许该成为一个重新审视算法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尖锐契机。
3. 美国政治暴力痼疾难除,与其历史叙事与文化基因有关。持枪权受宪法第二修正案保护,已深植于国民身份认同之中。而从独立战争到废奴运动,暴力在某种程度上被嵌入了“推动正义”的美国历史事件内部。既有枪支易得的现实条件,也有某种“为信念而动武”的文化暗示。若不从根本上反思枪支文化、挑战对暴力手段的依赖,查理·柯克就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
查理·柯克的生命,终止于31岁。
他的理想、他的偏激、他所激发的希望与厌恶,都随那颗子弹戛然而止。
但悲剧之后的追问,不应停止。
如果一个社会无法保障不同立场者安全表达的权利,那么它的民主基石就已松动。
降半旗致哀是仪式,但比仪式更重要的,是行动:是拒绝让暴力成为话语的延续,是重建理性辩论的尊严,是努力弥合那些已被撕得寸寸断裂的社会共识。
否则今天的悲剧,只会成为明天更大风暴的前奏。
来源:史韵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