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脑子里立马蹦出那姑娘的脸——去年她坐我旁边,三天就把房租、考编、讨厌谁全倒干净。
刚下班,地铁里刷到一条热搜:00后新人吐槽领导被当场劝退。
我脑子里立马蹦出那姑娘的脸——去年她坐我旁边,三天就把房租、考编、讨厌谁全倒干净。
一周后领导笑眯眯喊她去小会议室,她回来眼圈红到下班。
我当时就懂了,职场不是树洞,是扩音器。
第二个画面更疼。
我哥们,做采购的,去年陪客户喝酒,喝到兴头上把底价漏了。
第二天对方直接砍单,老板拍桌子,他半年奖金泡汤。
他说那晚他以为“真诚”能换来信任,结果换来的是别人桌上的筹码。
酒醒了,合同飞了,他才明白:真诚不是广播,是密码,得挑人给。
这两件事让我养成了一个怪习惯:说话前心里默数一二三。
不是装深沉,是给脑子一个刹车的空档。
第一秒想这句话对我有啥好处,第二秒想对听的人有啥好处,第三秒想万一传出去我能不能扛住。
三秒一过,八成话就咽回去了。
咽得多了,麻烦就少了。
有人觉得这样活着累。
其实更累的是说完后悔。
心理学研究说,把私事倒出去那一刻爽,后面全是焦虑——怕别人怎么看、怕信息飘到哪儿、怕哪天被翻旧账。
嘴痛快五分钟,心里别扭五天,这买卖不划算。
公司文化也得分人。
有的团队像大学宿舍,啥都能聊;有的像斗兽场,一句无心话就能变刀子。
判断不清环境,就默认保守模式。
尤其微信时代,截图比记忆靠谱,你这边刚发完“领导真烦”,那边已经转发到领导本人。
删都来不及。
我现在的原则很简单:工作的事,能写邮件就不语音;私人的事,能见面就不发微信;情绪的事,能写日记就不发朋友圈。
留点空白,给自己转圜,也给关系留余地。
毕竟,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知道什么时候闭嘴。
说到底,职场不是比谁话多,是比谁活得久。
把嘴关小一点,路就宽一点。
来源:正能量百香果w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