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球完全坠入地球本影,化身暗红色的“血月”,持续1小时22分。
2025年9月8日凌晨,是一个特殊的夜晚。
一场跨越千年的天象奇观,血月出现了。
这轮暗红色的月亮,曾被古人视为不祥之兆。
如今,却成为天文爱好者,翘首以盼的盛宴。
它究竟藏着怎样的自然密码?又为何,在历史长河中掀起涟漪?
“红月亮”之约
2025年9月7日23时28分,第一缕阴影悄然爬上月面。
一场持续3个半小时的月全食,正式拉开帷幕。
这场天象的“重头戏”,在8日凌晨1时31分至2时53分上演。
月球完全坠入地球本影,化身暗红色的“血月”,持续1小时22分。
上一次中国全境可见的月全食,还要追溯到2022年11月8日。
而下一次相见,两年半以后了。
对于天文迷,这是一场“熬最深的夜,看最红的月”的浪漫。
中国天文学会专家宋媛媛提醒:“月全食的暗红色月面,是肉眼可见的宇宙级浪漫。
只需抬头仰望,便能见证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的亲密共舞。
血月的本质,是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
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消失的月亮,因大气层的“助攻”重焕生机。
太阳光中的紫、蓝、绿、黄光被大气层吸收。
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穿透力最强。
大气折射后红光倾泻在月面上,月球被染成暗红色。
而血月的颜色深浅,则全看大气层的“纯净度”。
尘埃、云层越多,红光散射越强,月亮便越红。
哪里能邂逅这场“红色约会”?
血月并不是月亮的唯一肤色。
作为地球唯一的卫星,月球本身不发光,它的颜色全靠太阳光。
晴朗天气下,太阳光均匀反射,月亮如银盘般皎洁。
大气层散射蓝光,黄光、红光主导,月亮泛起暖光。
大气层充斥尘埃或烟雾,蓝光散射增强,月亮才显蓝色。
这种现象约每三年一次,但真正“蓝月”极罕见。
2018年1月31日出现过“超级蓝血月”。
当天因为火山灰弥漫大气层,月球呈现出“血橙色”。
“月亮的颜色,是地球与太阳的‘光之对话’。”中科院专家王科超解释。
而血月,正是这场对话中最浓烈的一笔。
这一次,中国天气网为观友们推出了全国血月观赏地图。
这场“红色约会”的适配度,因地区而有所差异。
“天选之子”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地,晴空万里,气温虽低,但“冷月共赏”的意境拉满。
“彩云追月”区:京津冀、山东、浙江等地,多云天气为血月披上一层薄纱。
“遗憾退场”区:广东、福建沿海受热带系统影响,可能出现暴雨,网友无奈。“月亮大概在和我们玩‘躲猫猫’吧。”
你在哪里和红月约会的呢?
不过,各大媒体给懒人准备了餐食。
新华网等媒体,在网上全程直播这场红色约会。
如果没看到的朋友,可以到网上找视频,补上这场浪漫之约。
“灾星”到“网红”
然而,古人并不明白为何会有红色月亮。
所以,红月带给他们的是恐惧,血月=世界末日。
于是,血月成了“不祥之兆”的代名词。
《后汉书·五行志》直言:“事天不谨,则日月赤。”
京氏《妖占》更将月色与灾难挂钩:“月赤如赭,大将死于野。”
欧洲《圣经》启示录中,血月被描述为“世界末日的预兆”,
仿佛月亮一红,人间便要陷入混乱。
历史似乎也在印证这些预言。
公元499年,血月当晚,南齐始安王萧遥光叛乱,兵败被杀。
1644年,血月照亮李自成攻破北京的夜空,崇祯皇帝自缢煤山。
1911年,血月前两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灭亡。
但科学家指出,这些“巧合”背后,是火山喷发、沙尘暴等灾变事件增加大气尘埃,导致血月更明显。
因此引发气候异常,间接导致社会动荡。
古代人把自然现象与人事祸福挂钩,其实是对未知的敬畏。
如今,血月已褪去恐怖色彩,成为全民追捧的“宇宙网红”。
2018年“超级蓝血月”刷爆朋友圈。
2021年“超级月亮+红月亮+月全食”组团亮相,天文爱好者凌晨蹲守。
“血月是宇宙写给地球的情书。”一位摄影师在社交平台写道。
他用10年时间拍下48种颜色的月亮,却发现“血月是最动人的那一抹红”。
2025年9月7日这晚的红月亮,成为最亮眼的夜晚。
或许千年前同样有一个夜晚,古人对着红月祈祷。
而千年后,人们指着照片,讲述2025年那个月亮变红的夜晚。
这轮红月,是宇宙的诗,是时间的信,是人类永远的好奇心。#头条深一度#
素材来源
1、《澎湃新闻》:今晚血月现身,人类不能出门?
2、《百度百科》:血月
3、《光明网》:“血月”来了!错过要等到2028年
来源:步凡寻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