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核桃之乡”与“国家级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成县核桃产业规模宏大,形成了“户均250株、人均50株”的格局。2025年,鲜果产量达25万吨,预计销售额突破10亿元,当之无愧地成为成县种植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主导农业特色产业。
金秋时节,成县51万亩核桃林连绵延展,1100万株核桃树枝繁叶茂,青绿色的核桃果沉甸甸地缀满枝头,在山间勾勒出一幅“绿浪翻滚、硕果盈枝”的丰收画卷。
作为“中国核桃之乡”与“国家级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成县核桃产业规模宏大,形成了“户均250株、人均50株”的格局。2025年,鲜果产量达25万吨,预计销售额突破10亿元,当之无愧地成为成县种植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主导农业特色产业。
如今,从二郎乡有条不紊的“采收流水线”,到纸坊镇热闹的产销对接点;从电商直播间如火如荼的助农带货,到乡镇集采集配中心井然有序的运转,成县以“青皮鲜核桃销售”为突破口,凭借七张国家级“产业名片”,通过模式创新、党建赋能、市场拓展,成功打破传统产业困局,让小小核桃成为激活乡村经济、带动农户增收的“金钥匙”,构建起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成县样本”。
破局传统:从“低效散养”到“全链升级”,重构核桃产业生态
长期以来,成县核桃产业饱受“三难”问题困扰:采收依赖农户个体作业,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成熟核桃常因采摘不及时落地变质;销售主要集中于干核桃与核桃仁,加工环节耗时久、损耗大,致使农户“丰产不丰收”现象屡见不鲜;产业链条松散,种植、采收、销售各环节相互脱节,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
2025年,成县以“青果鲜销”为切入点,全面从产业链各环节发力,推动产业从“低效散养”向“全链升级”转变。在采收端,全县大力推广“合作社 + 采收小组”模式,由村级合作社牵头,精心组建一支涵盖采摘、收集、筛选的专业队伍,实行“分工协作、流水线作业”。
在二郎乡崖背村,采收现场分工明确:高处的队员手持长杆,精准地击落果实;地面人员迅速将掉落的核桃收集起来;专人同步仔细剔除病虫果与畸形果,优质核桃直接装入统一包装筐。这种模式成效显著,将传统采收周期大幅缩短超50%,确保核桃在最佳成熟期采摘,商品率提升至90%以上。
“往年3000斤核桃自己收得忙一周,今年合作社两天就收完了,还帮着卖了好价钱。”刘坪村村民艾永祥的感慨,道出了广大农户的心声。
在加工与销售环节,成县突破“晒干加工”的传统思维定式,敏锐捕捉“鲜核桃”的市场空白。依托“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优势,成县青皮鲜核桃以“果大皮薄、仁白饱满、香味浓郁”的特质,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经测算,每吨青皮鲜核桃相较干核桃多收益2268元,相较核桃仁多收益1935元;按每斤1.8 - 2.0元的收购价计算,每亩核桃收入可达3000 - 5000元,经济效益显著优于传统销售模式。
为让农户切实享受这一红利,全县依照“一镇一集采集配中心,一村一收购点”的布局,在陈院镇大垭村、王磨镇王坪村等10个关键节点设立收购点,实现17个乡镇集采集配中心全覆盖,以每公斤2 - 3元的价格统一收购,真正做到“摘完即卖、当日结账”。
纸坊镇马寨村村民苏旺旺家种了6亩核桃树,往年需自行拉到县城售卖,今年合作社上门收购,一斤1.6元的价格比去年高2毛,截至目前已卖2000多斤,收入3200多元。他高兴地说:“这些钱够给孙子买文具,买化肥了,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成县通过重构采收、收购、销售环节,助力核桃产业摆脱“低水平循环”。
截至2025年采收季,全县青皮鲜核桃已对接订单9000吨,累计销售5000多吨,实现经济产值1800多万元,带动上万农户增收,“青果鲜销”已然成为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增长点。
党建赋能:从“组织引领”到“服务下沉”,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在成县核桃产业转型进程中,党组织始终发挥着“主心骨”的关键作用。成县依托本地优质农产品企业成立党建联盟,构建“党支部 +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联动机制,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全域覆盖、全程参与、全链服务”的帮扶格局,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县”建设注入强大红色动能。
技术服务“沉下去”,破解农户“种植难”
县核桃科技服务中心组建“党员技术攻关小组”,12名党员骨干深入田间地头,累计开展技术指导50余次,大力推广高接换优、科学施肥等20余项新技术,成功解决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30余个技术难题。
鉴于成县核桃85%以上的良种率优势,党员农技员着重指导农户做好“清香”等主栽品种的管护工作。“清香”品种在全国青皮鲜果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全县栽植面积达30多万亩,与山西“礼品2号”、四川“盐源早”、新疆“温185”等品种相比,不仅品质优良,而且在成熟期上形成时间差,具备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在王磨镇千亩核桃园,党员农技员手把手传授农户“适时采摘、带青壳保存”技巧,确保鲜核桃品质;纸坊镇安排5名农技员分片包村,推动“清香”核桃亩产提升10%,市场收购价高出普通品种20%。
产销对接“跑出去”,打通市场“梗阻点”
党员干部主动担当“推销员”角色,结合成县地处“西咸经济圈、成渝经济圈、兰州经济圈辐射区”的区位优势,先后于2023年、2025年两次带队奔赴西安、成都、重庆、兰州及庆阳、平凉、天水等城市,深入农产品批发市场考察对接,与30余家商超、批发商建立稳固合作关系。
成县商务局同步组织10余名直播达人走进核桃林,打造“党建 + 电商”直播带货模式,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突破10万元,已累计销售青皮核桃70多吨。
“以前青皮核桃无人问津,如今摘下来就能换钱,一早上卖了200多斤,赚了300多块!”陈院镇大垭村种植户李玉梅的话语,生动诠释了农户如今“卖果无忧”的良好局面。
基层治理“动起来”,保障产业“稳前行”
全县各乡镇党委结合实际情况细化举措,形成“一乡一策”的推进体系。
店村镇召开青皮鲜核桃采收销售工作推进会,明确“精准宣传、队伍建设、统筹调度、机制健全”四项重点工作,通过村大喇叭、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动员农户“应收尽收”,组建以党员带头的采收队伍,为缺乏劳力的家庭提供代收代销服务;小川镇在高速路口设立集中收购点,解决大户销售难题,并通过入户走访将收购信息传递到每家每户;红川镇聚焦品牌建设,引导农户推行标准化种植,打造“自然熟成、无农药添加”的地方特色品牌,其鲜核桃已打入西安、成都等城市高端商超,价格较普通产品高出30%。
同时,全县制定《成县青鲜核桃销售市场规范管理办法》,培育成县林缘家庭农场、永青专业合作社等8家销售服务主体,保障市场有序运转。
从技术指导到市场开拓,从政策落地到农户服务,成县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活跃在产业发展各环节,构建起“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产业服务网络,让核桃产业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鲜活载体”。
全域联动: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发展”,释放规模经济效应
51万亩核桃林并非一盘散沙,成县依托“世界核桃黄金生产地带”(东经105°23′—105°57′,北纬33°29′—34°24′)的地理优势,通过统筹规划、资源整合,推动各乡镇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发展”,形成“全域覆盖、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释放规模经济效应。
核心产区“树标杆”,打造产业“样板田”
二郎乡、陈院镇作为核桃核心产区,重点推广“合作社 + 采收小组”模式,形成可复制的高效作业体系。
二郎乡崖背村采收组不仅为本地缺劳力农户服务,还为外出务工家庭提供采收代销服务,已帮助务工家庭增收超万元;陈院镇依托党建联盟,整合企业、合作社资源,实现“技术指导 - 统一采收 - 集中销售”全链条闭环,今年青皮核桃销售均价较往年提升15%。核心产区的示范效应,促使“流水线采收”“订单式销售”等模式在全县迅速推广。
特色乡镇“补短板”,拓宽产业“增长极”
各乡镇依据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纸坊镇聚焦“产销对接”,搭建“农户 - 合作社 - 客商”直连通道,提前通过电商平台发布收购信息,吸引甘肃平凉、陕西宝鸡等地客商入驻,截至目前已收购青皮核桃5万余斤,带动46户农户增收;王磨镇发力“线上线下双轨销售”,线上通过直播带货将核桃销往全国各地,线下与大型商超合作实现“枝头到餐桌”直达,镇集采集配中心严格把控品质,确保“好核桃卖好价钱”;宋坪乡依托康丰绿宝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解决山区农户“运输难、销售难”问题,让偏远山村的核桃也能顺利“走出大山”;小川镇则通过精准测算,向农户清晰传达“每9斤青皮核桃干1斤干核桃、每18斤取1斤核桃仁”的收益对比,引导农户主动转向鲜销模式。
种植能手“作示范”,激活农户“内生力”
成县注重培育本土“产业带头人”,以点带面激发农户参与热情。纸坊镇马寨村村民李旺胜探索“核桃 + 花椒 + 连翘”立体种植模式,在6亩核桃林下套种花椒树,在地坎种植连翘,今年仅核桃一项收入有望突破2.5万元,花椒、连翘额外增收超4000元,为周边农户提供了“一亩地赚三份钱”的致富方案;王磨镇种植户张卫林不仅自家种植百亩核桃,还设立收购点帮助周边农户代销,已代销青皮核桃90余吨,成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这些“土专家”的实践,让更多农户认识到核桃产业的多元价值。
全域联动之下,成县核桃产业形成“核心区引领、乡镇协同、农户参与”的发展格局。2025年采收季,全县青皮鲜核桃销售覆盖所有乡镇,订单量较去年增长30%,农户参与度达85%以上,规模效应使“青果鲜销”从“试水”转变为“主流”,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优质核桃基地重点县”的品牌影响力。
长远布局:从“短期增收”到“可持续发展”,锚定产业振兴未来
成县深知,“青果鲜销”仅是核桃产业发展的开端,要让小核桃真正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必须着眼长远,在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风险抵御等方面持续发力,因地制宜发展核桃产业新质生产力。
在产业链延伸上
成县计划加快“核桃西北仓储加工中心”建设,配套冷链仓储、初加工生产线,解决鲜核桃保鲜期短的问题;同时开发核桃油、核桃糕、核桃粉等深加工产品,推动产业从“卖鲜果”向“卖产品”转变,提升附加值。目前,县内已有3家企业启动深加工研发,预计投产后可带动核桃产业产值提升50%以上,同时全面兜底成熟坚果收购,确保“应采尽采、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在品牌建设上
成县将整合“气候、品质、品种、地理、区位”五大优势,强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效应,打造“成县鲜核桃”区域公共品牌。一方面,依托暖温带半湿润过渡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9℃,无霜期210天,日照1700小时),突出核桃“生长期长、营养积累丰富”的特点。经检测,成县核桃粗脂肪含量最高达71.6g/100g,蛋白质含量最高达24.3g/100g,锌、锰含量分别达35.1mg/kg、72.1mg/kg,均达国家特级标准;另一方面,制定统一的种植、采收、加工标准,通过“党建 + 电商 + 线下渠道”多维度宣传,让“成县清香鲜核桃”成为全国消费者青睐的爆款产品。
在风险抵御上
成县将进一步完善“党建联盟 + 合作社 + 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合作社与农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保底收购 + 利润分红”保障农户收益;同时建立市场信息预警平台,及时发布价格波动、需求变化等信息,帮助农户规避市场风险。店村镇已试点“客商需求 - 统一调度 - 多点收购”信息共享机制,有效避免了“收购价混乱、农户压价竞争”等问题,为全县推广提供了经验。
从“一季丰收”迈向“四季盈利”,从“产品输出”升级为“品牌输出”,从“短期增收”转变为“长效致富”,成县核桃产业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稳步迈进。如今,51万亩核桃林不仅是成县的“绿色屏障”,更是农户的“致富银行”,预计未来3年,核桃产业将带动全县农户年均增收超2000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柱。
一颗青皮核桃,串联起采收、加工、销售全链条,连接起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力量。成县以“青果鲜销”为突破口的产业实践,不仅破解了传统农业“小散弱”的困局,更证明了“立足本地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组织引领”是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未来,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成县核桃将承载着更多农户的致富梦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
来源:陇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