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国策 魏策二》有云,“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街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街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谣言止于“智”与“治”
市委网信办 王佩
《战国策 魏策二》有云,“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街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街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谣言,古已有之,今更甚之。2008年“蛆橘事件”导致全国柑橘滞销;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露引发“抢盐风波”;2017年“塑料紫菜”引发消费者恐慌性抵制,使紫菜产业受到重创;2020年“新冠喝酒杀菌”引发多人酒精中毒……以上种种案例表明,谣言的破坏力远超想象,不仅扰乱市场,还可能危及生命。
谣言的生成:为何谎言能大行其道?
谣言之所以被相信,主要是因为他们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机制。
情感触动。虚假信息之所以能够传播,是因为他们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比如愤怒、恐惧、焦虑等,这些强烈的情绪,通过广泛的情感共鸣,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大量的讨论,成为信息扩散的加速器。现代社会中,涉及公共安全、社会不公等敏感话题的谣言,同样因激发群体情绪而在社交平台疯传,为谣言的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
认知断层。信息本身的真假不是由信息来决定而是人的主主观判断。判断来源于人的认知和思维模式(接受信息、知识学习、人生经历等),所以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另外,以往形成的刻板印象,也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件形成固定看法,影响对信息的判断。
社会环境。当今的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加剧了认知偏差,短平快的信息传播模式更让人难以深究真相。当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如果官方信息发布滞后、模糊或者回避关键问题,公众会转向非正式渠道填补信息空白。另外,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和经济利益的驱使,进一步放大了谣言的传播,形成了“流量至上”的恶性循环。
应对之策:如何遏止谣言传播?
治理网络谣言是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回应群众关切、保障网民权益的迫切需要。为深入清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持续开展“清朗·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等相关专项行动,旨在全面深入清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加大造谣传谣行为惩治力度。于此同时,民法典、刑法、网络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互联网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也对制造、散布谣言等行为的惩处做了规范。
然而,谣言治理更多是事后处置,虽能发挥一定威慑作用,但谣言产生的负面效果难以及时消除。“众擎易举,独力难支。”治理谣言是一场持久战,应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在预防、监督、治理、追责等各环节发挥各方合力,共同铲除网络谣言的生存土壤。
提升公众媒介素养:以“知者不惑”破谣言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抵御谣言的根本在于提升公众的批判性思维和明辨是非能力。要加强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培育。通过网络素养教育、网络文明“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基地、进社区、进家庭)、网络举报辟谣实践等举措,引导广大网民树立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的观念,教育公众识别谣言的特征,提升鉴别能力。
构建权威信息渠道:以“大道至简”破迷障
权威信息发布越透明、越迅速,谣言生存空间越小。政府、媒体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如疫情期间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及时公布最新进展,解答民众疑惑。另外,相关部门要设立“网络举报辟谣”渠道,鼓励网民积极对网络违法行为和违法不良信息进行举报监督,必要时溯源亮剑,发起联合辟谣,澄清谬误,稳定民心。
积极倡导社会共治:以“众擎易举”清朗网络
打击谣言需全社会参与。公安、网信等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谣言治理协调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提升网络谣言打击的效率。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渠道,对于用户发布的谣言负有监管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就网络平台、网络服务提供履行审核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平台应对内容发布源头进行严格审核,在服务协议和使用规范中明确发布谣言应承担的责任,充分落实网络实名制,加强对平台内违规内容的识别监测,配套完善平台内用户违规处理机制,配合相关部门治理谣言。
从“三人成虎”到今天的网络谣言,历史一再证明:谣言的破坏力不容小觑。唯有强化法律约束、提升公众理性、畅通信息渠道、推动社会共治,方能还社会以清朗,还人心以安宁。
来源:成武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