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每次点亮手机屏幕时,成百上千条信息就开始了注意力争夺战:讲道理的、普及知识的、分析数据的、逗人开心的……我们正在经历“人人都在表达”的时代,但表达并不等于连接,一些重要议题内容“啃不动”、媒体账号“有话无声”、部分自媒体“借机炒作、胡编乱造”……种种现象令
当你每次点亮手机屏幕时,成百上千条信息就开始了注意力争夺战:讲道理的、普及知识的、分析数据的、逗人开心的……我们正在经历“人人都在表达”的时代,但表达并不等于连接,一些重要议题内容“啃不动”、媒体账号“有话无声”、部分自媒体“借机炒作、胡编乱造”……种种现象令人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年轻人不关心公共议题了吗?笔者认为,不是的,他们只是不太接受“高高在上”的表达方式和语态。
创新表达不是靠形式,而是要变得更“有人味”。这个“人”不是新闻发言人,而是懂生活、能共情,还能接地气、讲明白的表达者,这也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原创漫评品牌《小央画话》的内容制作回到了传播中最基础的问题:如何让别人愿意听我说的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原创漫评品牌栏目《小央画话》从诞生之初,便一直遵循着上述思路。作为一个漫评栏目,“画”是形式,“话”是内核。自2022年上线以来,栏目坚持一周三更,力图通过图文内容讲述公共议题、用生活语言打开严肃话题。
在信息碎片化、议题多样化的环境中,如何找准选题及切入口,让读者第一眼就有代入感,是建立内容共鸣的第一步。
漫评栏目《小央画话》主要有三条产品线:一是对社会议题的柔性回应;二是生活和心理健康科普;三是重大节点主题报道。三者背后的选题思路相同——不从“天上”讲,而从“身边”讲。
把社会事件讲得通透深刻。从《小孩爱说的烂梗越来越多了》到《别再让孩子边打点滴边做作业》,从《护士节别再逼护士演节目》到《人工客服越来越难找了》,栏目不“自上而下”讲,而是从身边说起、从体验切入,去追问情绪浪潮退去后留下的真问题。比如,吐槽烂俗婚礼主持词的漫画《一人一句最讨厌的婚礼主持词》,实质讨论的是婚俗变迁。漫画用日常的话语,让这场关于新旧婚俗的探讨,更容易入脑入心。
把专业知识讲得轻松易懂。漫画《忽然发现自己好孤独》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解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孤单瞬间”,帮助读者建立自我安全感、提升幸福感;《为什么越爱越容易吵架》,从身边现象入手,讲述父母、子女、夫妻、朋友之间的矛盾与解法;《模糊的表达是一种微妙的暴力》讲述那些模糊的表达带来的“损耗”,并提供可行的解法。
把重大主题内容讲得更生动、有温度。比如,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的长条漫画《这胜利是为你而来》,拒绝强行煽情,而是以“你相信自己是被爱着吗?”开头,用温和平实、贴近当下的语言,让观众对历史生出“同情之理解”。
目标清晰,才不容易走弯路。《小央画话》栏目诞生伊始,就有极其明确的目标受众——喜欢思考、认真生活、热爱表达的中青年群体。因此,每一篇“画话”,都是从“他们最真实的小情绪”出发,所以他们愿意点开,愿意分享,也愿意留下他们的故事。
央视网《小央画话》栏目《为什么有些人每天能量满满,而我总是容易累?》报道截图
确定了“说什么”之后,“怎么说”便成为一大难点。《小央画话》通过视觉与语言的创新表达,实现了“说人话”“不讨嫌”。
作为一个漫评栏目,视觉是《小央画话》栏目的基础,它决定了受众是否愿意“停下来”,然后“读下去”。栏目一直在尝试不同画风和叙事方式,与读者一起探索视觉表达的边界。什么样的画风,能把事情讲清楚?什么样的尺度,既让人能看得进去,不冒犯,又不过于娱乐化?这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适的过程。
比如,夏季发布的家居害虫科普漫画《“兄弟你家好香”》,此类生活化选题就画得“野”一些;反对网暴的漫画《话吃了那个人》,则用构图来营造网络暴力带来的压迫感;介绍中国人死亡文化的漫画《谈谈这个中华文化的“违禁词”》,用留白构建停顿感,让读者在画面中找到情绪的缓冲带。
“画”是栏目的主要呈现形式,但我们始终认为视觉不是主角,“画得漂亮”不是主要目的,“每一张画,都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栏目的视觉画面不抢镜、不娱乐化,力图用每一张图服务内容、辅助情绪、补充节奏。它不是吸引注意力的噱头,更像是一种调节器,让栏目在处理“棘手”“敏感”话题时,足够锋利而不锐利。
视觉设计之外,文案语言是栏目的另一大支撑。内容的语言风格,就像人与人之间的说话态度。“是站着说,还是坐着说?是喊话,还是聊天?是一来就输出,还是先倾听理解?”——这不仅决定了内容的起点,更决定了它能不能被受众接受。
《小央画话》栏目坚持平视、克制、真实的表达方式,强调“不是在教育人,而是在和人说话”。所谓平视,不是和读者“套近乎”“装熟”,也不是“端架子”“讲大道理”,而是与读者站在一起,去倾听、共振,试着说出他们想说但没说出口的话。
比如,今年春节期间发布的漫画《为何一到过年,很多家庭就吵架?》,聚焦大众过年回家可能产生的疲惫情绪——被催婚、被打断、被误解、被拿来比较……栏目没有站在“要懂父母”的立场批评任何一方,而是温柔拆解每一个情绪背后的根源,试图告诉读者这不是一个人的困扰。
“不说教、不装熟,有一点点冷幽默,但绝不越界。”这套语言策略帮助我们在“说得动人”与“说得有分寸”之间找到平衡,也让内容能持续被理解、被信任、被转发。三
如果把《小央画话》栏目比作一个人,那他有两个最朴素的目标:让读者留下来——觉得这条内容和自己有关;让读者说下去——传递情绪、经验、观点,在评论区形成良性互动。读者,就是《小央画话》的家人与老师。
对《小央画话》栏目来说,评论和留言从来都不是内容之后的“附加”,也不是“发完看看数据”的任务,而是创作的起点和延续,是内容本身的一部分。为此,《小央画话》栏目从源头、节奏、内容三个方面做了互动设计。
找准受众情绪锚点,从源头埋好“钩子”。在选题设计和结尾文案上,《小央画话》会留出话题缝隙,让读者愿意补充、愿意表达、愿意说出自己的故事。《小央画话》的结尾常用引导式提问,比如:“你有过类似的瞬间吗?”“你是怎么处理的?”“你今年过年回家吗?”邀请读者参与评论区互动,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与体会。
在传播节奏上,有意识地“养互动”。内容发出后,《小央画话》会在5分钟内放出评论,选一条认真或有趣的留言做回复,其他读者刷到这里就能知道——说话可以被《小央画话》看到,认真说话可以被回复。如果有网民留言写得好(比如故事丰富、角度新颖),《小央画话》会第一时间点赞、回复,并且人工置顶,鼓励更多人认真分享,而不是简单回复一句“哈哈”。
今年春节期间发布的文化科普漫画《怕蛇的人怎么过蛇年》中,有一个文末互动:评论区点赞最高的读者,将收到作者在设计过程中画的“小蛇‘丑’图”一张——手绘的,真的很丑。这个“假抽奖”,其实是一个轻松的引子。通过它,《小央画话》不仅打破读者开口的心理门槛,也让评论区十分自然地“热”了起来。
做评论区的“活人”,以真心换真心。为了当好读者“聪明又有趣的朋友”,《小央画话》偶尔会“皮”一下,让大家知道,对面也是会犯懒、会自嘲、会在深夜赶稿的普通人。只有真实地交流,才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其对账号产生黏性。但“皮”只是外表,真诚才是底色。
面对评论区里不同立场、不同声音,《小央画话》也不会高高在上地教育受众,不会把批评“雪藏”,而会用理性温和的回应引导讨论,尽力澄清误解、点明立场。比如,在讨论未成年人性教育内容、金钱观等内容时,有读者的留言理解有偏差,《小央画话》会在评论区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观点,补充信息,消除误会。
对《小央画话》内容团队来说,这片评论区还是天然的选题库和复盘室。团队会将读者的评论反哺到下一期脚本,从高频共鸣中挖掘出新的问题线索。互动不是停留在内容之后的反馈区,而是贯穿在内容生成的逻辑链中。
内容做得好,数据不会差。《小央画话》栏目创立至今,共发布500余期作品,收获了极好的传播效果,微博热搜率达80%,微信10万+率达75%,获得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深圳卫健委等账号多次转载。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小央画话》的破茧而出,或许正验证了那个简单又朴素的道理:只要内容表达回到“人”本身,愿意“讲人事”“说人话”“听人说话”,一定会在人群中,被看见、被喜欢、被需要。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