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代中期,一批初创公司带着颠覆传统的野心涌入制药行业。他们声称,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新药研发这条耗时十年、耗资20亿美元的漫长道路。彼时的新闻稿言辞激昂,百时美施贵宝、赛诺菲等大型制药公司纷纷签下数十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似乎一个由算法驱动的“新药时代”即将
图片来源:Unsplash
2010年代中期,一批初创公司带着颠覆传统的野心涌入制药行业。他们声称,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新药研发这条耗时十年、耗资20亿美元的漫长道路。彼时的新闻稿言辞激昂,百时美施贵宝、赛诺菲等大型制药公司纷纷签下数十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似乎一个由算法驱动的“新药时代”即将到来。
然而,十多年过去,问题开始浮现:药在哪里?至今仍没有一款由AI主导研发的新药获得批准,进入三期临床的候选药物寥寥无几。许多最初的研究成果以失败告终,承诺要降低行业高失败率的口号并未兑现。一些明星公司在资本寒冬中陷入困境,BenevolentAI 股价暴跌逾99%后退市并与日本公司合并,Exscientia 也在估值缩水后被 Recursion 以6.88亿美元低价收购。资本的退潮揭示出一个冷峻现实:没有金蛋,再会下金蛋的“鹅”也迅速贬值。
事实上,制药可能是人类最难的任务之一。药物研发不仅要找到正确的靶点,还要确保分子在结合时不会对身体其他系统造成破坏。即便是看似完美的候选分子,临床失败率依然高达90%。AI的确能够在庞大的分子数据库中加速筛选,但这只是流程中相对容易的一环。毒性预测、临床试验的复杂性,依然是算法难以跨越的关卡。正如Insitro 创始人 Daphne Koller 所说,“我们是在尝试修复一个自己都不理解的系统。”
早期AI公司还普遍遭遇数据匮乏。公共数据库有限,连大型药企内部的数据也常被分散存放在不同表格中,噪音极大,不适合直接用于算法。为了快速证明自身价值,不少公司选择了相对容易的靶点,研发所谓的“me too”药物。但这些成果往往与现有药物差别不大,市场价值有限。许多初创公司在资金消耗殆尽后,不得不黯然退出。
行业的时间线在两个关键时刻被重新拨动。2021年,DeepMind 发布 AlphaFold2,成功预测蛋白质折叠,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分水岭”;2022年之后,生成式AI的爆发,再次点燃了对AI制药的想象力。如今的新一代公司开始重押数据生产——Insitro 建立“细胞工厂”,Recursion 宣称拥有比最大公共数据库大1000倍的内部数据,Lila Sciences 打造“AI科学工厂”,希望让实验室自动生成新的科学知识。资本也再次回流,投资人相信这一次或许能真正迎来“金蛋”。
真正的制药引擎还需要更多突破。Isomorphic Labs 首席AI官 Max Jaderberg 提出,除了预测蛋白质折叠,还需要理解药物结合强度、体内相互作用、剂量预测等环节,而这些都可能成为下一个“AlphaFold时刻”。不同于早期初创公司的资金紧张,Alphabet 旗下的 Isomorphic Labs 拥有雄厚算力和资金,今年更获得6亿美元融资。它的目标不再是证明AI能做“me too”药物,而是要构建一个可泛化的药物设计引擎。
从过去的跌宕来看,AI制药的进展远没有外界期待的那般迅猛,但长期的希望并未熄灭。正如Recursion CEO Chris Gibson 所说,这或许会是一个“缓慢积累,突然爆发”的时刻。当行业真正被AI重塑时,它可能像自动驾驶一样,历经漫长等待,却最终无法逆转。
在这场博弈中,初创公司是开路先锋,但最终率先产出真正“金蛋”的,很可能是那些拥有算力、资本与耐心的科技巨头。毕竟,只有这些公司能承受数十年无果的投入,直到那一刻的到来。
来源:
[1] https://www.ft.com/content/9a8aee4e-9cf6-4bb3-b7ea-d95ddd0d5e79
---------END--------
我们相信认知能够跨越阶层,致力于为年轻人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和财经内容。
投稿邮箱:zfinance2023@126.com
稿件经采用可获邀进入Z Finance内部社群,优秀者将成为签约作者,00后更有机会成为Z Finance的早期共创成员。
我们正在招募新一期的实习生
来源:Z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