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来了!今年冷得早还是热得久?老祖宗的说法准不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12:59 1

摘要:这可不是个普通的节气,它就像秋天的“分水岭”——一边把秋天的90天平分成两半,另一边让这天的白天和黑夜刚好等长,各占12个小时,古人说“昼夜均而寒暑平”,讲的就是这个理儿。

不知不觉,夏天的燥热还没完全散尽,秋天的脚步就悄悄近了。

9月23日凌晨2点19分04秒,我们正式迎来了二十四节气里的“秋分”。

这可不是个普通的节气,它就像秋天的“分水岭”——一边把秋天的90天平分成两半,另一边让这天的白天和黑夜刚好等长,各占12个小时,古人说“昼夜均而寒暑平”,讲的就是这个理儿。

对农民来说,秋分一到,那可是忙得脚不沾地。

老话常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会儿田里的水稻、棉花、玉米都到了该收割的时候,就连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家,都得搭把手帮忙。

但农民最怕啥?就怕遇上连着好几天的阴雨天。

你想啊,庄稼都快熟了,老泡在雨里,要么长得“贪青”不熟,要么直接倒在地里,甚至发了芽、霉了,一年的辛苦可能就打了水漂。

不光秋收受影响,冬小麦、油菜这些要过冬的作物也没法按时播种,错过了好时候,来年收成也得打折。

说到秋分,还得提个有意思的老传统——它曾经是咱们的“祭月节”。

古人对太阳月亮特别崇拜,秋分这天原本是祭月的好日子,可后来发现,只有农历十五、十六才能看到圆圆的月亮,祭月的日子才慢慢挪到了八月十五,变成了现在的中秋节。

这俩节日的时间还挺有讲究,民间有句老话“月夕秋分前,必定是灾年”,这里的“月夕”就是中秋节。

意思是说,如果中秋节在秋分前面,古人觉得不是啥好兆头;反之,中秋节在秋分后面,对种地的人来说就是好事。

今年就挺巧,秋分在9月23日,中秋节则在10月6日,妥妥的“中秋在后”,难怪不少老农心里偷偷乐呢!

秋分时节的天气变化,老祖宗早就摸出了门道,他们把秋分分成了“三候”,每候5天,就像给秋天画了三个阶段的“天气速写”。

第一候叫“雷始收声”,意思是这5天里,雷声会慢慢消失。

为啥呢?因为秋分后太阳往南移,北方的阴气越来越盛,阳气慢慢退了,而打雷需要充足的水汽和空气对流,这时候天气变干、太阳辐射也弱了,空气“懒得”对流,雷声自然就少了,这也意味着夏天的暑气彻底拜拜,秋凉要开始发威了。

过了5天,就到了第二候“蛰虫坯户”。

你留心观察会发现,路边的小虫子不见了——它们都躲进自己的洞穴里,还用细细的泥土把洞口封起来,像给自家门装了个“保暖帘”,就为了抵御越来越冷的天气,等到明年惊蛰回暖,才会慢悠悠地爬出来。

再往后5天,第三候“水始涸”就来了。这时候降雨变少,河里、池塘里的水慢慢浅了。

别以为这是坏事,对农民来说,这可是天大的好事——秋收的粮食需要晒干,运粮的路不能泥泞,少雨的天气刚好帮上大忙,就连过冬的作物播种,也不用怕积水烂根。

不过最让人关心的,还是秋分之后的天气到底冷不冷。

民间流传着一句特别实在的俗语:“秋分在头,九月穿袄;秋分在尾,九月桑拿”。

这里的“头”和“尾”,说的是秋分在农历八月的时间——如果秋分在农历八月上旬(前十天),就是“在头”,意味着冷天会来得早,到了农历九月就得穿棉袄;要是在八月下旬(后十天),就是“在尾”,那秋天可能会热得像“桑拿房”,九月还得靠空调“续命”。

那今年秋分到底算“头”还是“尾”?查下日历就知道,9月23日的秋分,对应农历八月初二,妥妥的“秋分在头”,属于“早秋分”。

按老祖宗的经验,今年的冷空气可能会来得比往年早一些,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的,可得早点把薄外套、薄毛衣准备好,别等降温了才手忙脚乱找衣服。

为啥今年秋分这么“早”?这就得归功于农历的闰六月了——今年农历多了一个六月,导致节气的农历时间整体提前,秋分自然就“跑”到八月初了。

老祖宗的这些说法,是祖祖辈辈在田里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没有现代天气预报那么精准,但也藏着对自然规律的观察。

就像今年,“早秋分”的迹象其实已经有了——最近早晚的风明显凉了,晚上睡觉不盖薄被都觉得冷,街上穿长袖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老话到底还准不准呢?或许你可以留意下,从现在开始,家里的棉袄是不是该提前翻出来了?

结尾:

不管老话说得准不准,秋分的到来都在提醒我们:一年已经过去三分之二,是时候停下脚步,看看田里金黄的稻谷,闻闻路边桂花的香气,感受秋天独有的清爽。

它不仅是丰收的信号,更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温柔提示”——四季轮回,岁月流转,认真对待每一个节气,就是认真对待生活本身。

毕竟,那些藏在俗语里的智慧,不正是古人教会我们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秘诀吗?

来源:咖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