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老边区路南镇崔家村,一场场关于文明与传承的实践正在悄然发生:从摒弃天价彩礼的年轻情侣,到孝亲敬老的古稀老人,从勤俭持家的普通村民,到凝聚共识的道德评议……小村以“真心”为笔,以“文明”为墨,绘就出一幅家风正、民风淳、村风新的生动图景。“真心祝福胜过天价彩礼”
在老边区路南镇崔家村,一场场关于文明与传承的实践正在悄然发生:从摒弃天价彩礼的年轻情侣,到孝亲敬老的古稀老人,从勤俭持家的普通村民,到凝聚共识的道德评议……小村以“真心”为笔,以“文明”为墨,绘就出一幅家风正、民风淳、村风新的生动图景。“真心祝福胜过天价彩礼”的文明婚恋观,成为崔家村乡风文明建设中最亮眼的注脚。
彩礼“减负”:年轻人带头树起文明新风
“父母生养我们已经不易,我们不能因为婚姻,给双方父母增加压力和负担!”谈及婚礼筹备,崔家村年轻人潘搏和卞阳的话语朴实坚定。这对计划明年10月结婚的准新人,在双方父母谈论彩礼环节时一致提出“不收彩礼”,只希望用一场简单温馨的仪式,迎接亲友的真心祝福。
“真正的爱情不是靠天价彩礼绑定的,亲人、朋友的真心祝福,远远胜过彩礼的厚重。”潘搏的话,道出了许多崔家村年轻人的心声。在崔家村,像潘搏和卞阳这样告别天价彩礼的例子早已不是新鲜事,而是逐渐成为村民普遍认同的新风尚。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崔家村借鉴周边老爷庙村移风易俗的经验,将“喜事新办”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红白理事会提前介入村民婚丧事宜,引导村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办”。村里利用“大喇叭”广播、宣传栏、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反复宣讲“天价彩礼加重家庭负担”“文明婚恋更显真情”的道理,还邀请摒弃彩礼的年轻情侣分享故事,让“真心祝福胜过天价彩礼”的理念走进每一户家庭。
“以前觉得彩礼少了没面子,现在才明白,孩子们过得幸福,比啥都重要。”一名村民感慨道。如今,村民办婚礼,更多人选择“简办”,省下的钱用于小家庭建设,既轻松又踏实。
家风筑基:平凡故事里藏着文明密码
如果说“不收彩礼”是崔家村乡风文明的“显性成果”,那么优良家风的传承,则是支撑这一成果的“隐性根基”。在崔家村,一个个平凡村民的家风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乡风文明的长河。
77岁的房兰芳,用二十余年的陪伴,书写了“孝”的温暖篇章。婆婆在世时,她始终践行“顺着才能叫孝顺”的信念:婆婆爱听戏曲,她便买来收音机,每天准时播放经典曲目,陪老人哼唱;婆婆喜欢养花,她在院子里开辟小花圃,一起松土、浇水、施肥,看着鲜花绽放时老人的笑容,她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婆婆爱吃软烂面食,她每天早起揉面擀面,天气好时还推着轮椅陪老人散步唠家常。直至婆婆90多岁去世,婆媳二人从未拌过一次嘴。“孝顺不是喊口号,是顺着老人的心意,把小事做好。”房兰芳的故事,让“尊老爱老”不再是抽象的道德标准,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行动。
村民李文平则传承了“勤俭持家”的家风。从小,父母就用“吃完饭碗里不留米粒”“破旧衣服打补丁”“用洗脸水拖地”“用作业本反面验算”等生活细节,教会她“物尽其用”的道理。“这个物件比你的年龄都大”“那个东西我用了好多年”,父母的话语里满是对勤俭美德的自豪。成家后,李文平将这一习惯融入生活: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粮食、坚持废物利用,还把“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花”的理念传递给下一代。“勤俭不是小气,是让每一分钱、每一件东西都用在实处。”在她的影响下,身边不少村民也注重勤俭节约,浪费现象明显减少。
营口市“十大杰出母亲”戴秀红,在丈夫意外去世、家庭陷入困境时,始终坚守“让孩子有文化”的信念。面对想辍学的儿子,她苦口婆心劝导,想尽办法支持孩子读书。最终,儿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参军荣立三等功,退役后又考上公务员。戴秀红用母爱与坚韧撑起一个家,更用“重视教育、永不放弃”的家风,为全村树立了榜样。
这些家风故事,通过村里的“传承优良家风,共建文明乡村”道德评议会被更多人知晓——村民代表走上台,用质朴的语言分享自家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句句满含真情,让在场听众为之动容,也让“孝亲、勤俭、重教”的家风理念在村民心中扎下根。
共治共建: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真心祝福胜过天价彩礼”的新风尚,优良家风的传承,并非靠单一力量推动,是崔家村通过“组织引领、积分激励、榜样示范”构建起的共治共建格局。
在组织保障上,村里成立了以村书记为组长、村“两委”班子和网格员为成员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村风的实施方案》,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主动发力,比如红白理事会提前与有婚嫁需求的家庭沟通,提供“婚事新办”建议;道德评议会定期开展评议活动,选树“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榜样,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引导村民。
“小积分”更成为推动文明新风的“催化剂”。村里以户为单位推行积分制,将“践行文明婚丧”“节约粮食”“孝亲敬老”等行为纳入积分范围,村民凭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这一举措让“讲文明、树新风”从“口号”变成“实惠”,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大幅提升。村里还依托“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民俗体验、家风分享活动,让村民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如今的崔家村,天价彩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真心祝福;铺张浪费减少了,勤俭节约成了习惯;邻里矛盾变少了,互帮互助成了常态。村民们闲暇时不再打牌闲聊,而是参与公益活动、学习新知识。村子里道路整洁,庭院内鲜花盛开,“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氛围愈发浓厚。(来源:营口市文明办 编辑:孙玮)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