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拿驾照那阵,我天天把“老司机”挂嘴边,直到去年十月,亲眼看见一辆宝马抢黄灯撞飞外卖骑手,赔掉六十万还差点坐牢,才懂“会开车”三个字跟驾龄一点关系都没有。
刚拿驾照那阵,我天天把“老司机”挂嘴边,直到去年十月,亲眼看见一辆宝马抢黄灯撞飞外卖骑手,赔掉六十万还差点坐牢,才懂“会开车”三个字跟驾龄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之后我偷偷观察单位里几位零事故的老司机,发现他们身上藏着四条“隐形门槛”。
第一条,黄灯一亮就松油门。
他们压根不纠结那三秒,因为知道闯过去最多省半分钟,出事就是一辈子。
现在好多路口装了感应灯,车一冲线就自动延长红灯,抢黄灯反而被拍得更清楚。
第二条,超车像打快板,一鼓作气。
提前打灯、瞄后视镜、一脚油门超完立刻回到车道,整套动作不超过五秒。
我问过其中一位,他说最怕那种磨磨蹭蹭的,旁边车一犹豫,危险就翻倍。
现在新车带盲区提醒,滴滴一响,他反而更敢加速,因为机器帮他看了死角。
第三条,后视镜比导航还忙。
高速上每八秒扫一次,市区里变道前先看镜再扭头,动作小但频率高。
有次我坐他车,他瞄到后方大巴贴太近,提前松油门让道,十秒后大巴果然急刹,我们躲过一劫。
第四条,刹车踩得像老司机泡茶——先轻后重,乘客连水都不会洒。
雨天提前两百米松油门,前车尾灯一亮他就点刹,ABS还没介入车速就下来了。
他说急刹不是技术,是预判失败。
最绝的是他们脑子里装着“别人都会犯错”的剧本。
跟车永远留半个车位,夜里跑国道逢弯必减速,副驾玩手机他直接提醒“帮我看右边”。
这套防御性驾驶,把90%的意外写在了剧本里。
说到底,技术只是肌肉,习惯才是大脑。
黄灯前那脚刹车、超车时那秒加速、后视镜里那格画面、刹车踏板上那毫米力度,才是区分“会开车”和“只是有驾照”的鸿沟。
把命交给机器之前,先把自己练成机器里最清醒的那块芯片。
来源:勇敢的钢笔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