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来,这把枪的名声越来越夸张,甚至演变成了“康熙时代的机关枪”,还有人说它比两百年后的马克沁机枪还要先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康熙机关枪”的真相:一场误解,两场“抄袭”
康熙年间,一种神秘的火枪被造了出来。
它能连续发射二十八发子弹,不需要频繁装填,人们称它为“戴氏连珠枪”。
后来,这把枪的名声越来越夸张,甚至演变成了“康熙时代的机关枪”,还有人说它比两百年后的马克沁机枪还要先进。
这听着就像古装剧里常见的“祖传黑科技”,但历史往往没那么神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解?
——因为戴梓的确造出了这把枪,但它既不是机关枪,也不是中国独创,更谈不上让西方都自愧不如。
戴梓的枪,到底是什么?
戴梓,这位清朝康熙年间的火器专家,确实是个厉害的工匠。
他的“连珠枪”被记载在《阅微草堂笔记》里,描述很清楚:枪身像琵琶,弹药和火药装在枪脊里,扣动扳机后,弹丸和火药自动滑入枪管,再由燧石点燃发射。
这种设计在当时算是相当先进的,但它仍然是一把燧发枪,不具备机关枪的连发机制。
机关枪的核心技术是“自动装填和连续射击”,而戴氏连珠枪依然需要手动操作扳机,每次发射后做一次装填动作,最多只能算速射步枪。
更关键的是,这种枪并非戴梓首创。
根据清宫武备图典的记载,戴梓的枪是仿制英国进贡的一款“昂里哑国枪”(昂里哑,即英国)。
这支英国枪的结构与“戴氏连珠枪”极为相似,唯一的区别是英国版备弹二十发,而戴梓改进后达到了二十八发。
换句话说,戴梓确实优化了设计,但这门技术并非源自中国。
英国的枪,又是谁的“灵感”?
如果说戴梓是“借鉴”了英国的枪,那英国人又是从哪学来的呢?答案指向了意大利。
在1680年前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枪械工匠米歇尔·洛伦佐尼发明了一种新型燧发枪,被称为“洛伦佐尼式枪”。
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了双弹仓设计,弹丸和火药分开存放,使用旋转机轮装填。
这种枪的射速比普通燧发枪快得多,因此一度在欧洲枪械圈里引起轰动。
但问题是,洛伦佐尼式枪的制造工艺复杂,旋转装填装置容易卡壳,稍有瑕疵就会导致无法射击。
因此,它最终没能成为主流武器,只是作为精品枪械流传在欧洲各国的军火商和贵族手中。
后来,英国的枪匠约翰·库克森仿制了这种枪,并在1686年推出了自己的版本——库克森燧发枪。
英国贵族对这类武器很感兴趣,于是库克森枪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甚至远渡重洋,成为英国贡品的一部分,最终流入清宫,被戴梓仿制。
真相:一场全球化的技术流转
从意大利到英国,再到中国,戴梓的连珠枪其实是全球化技术传播的一个缩影。
在17、18世纪,欧洲各国为了提高枪支的射速,设计了各种奇思妙想的武器。
洛伦佐尼的设计是其中之一,它的原理虽然巧妙,但并不实用,因此没有大规模装备部队。
戴梓的版本同样如此——再精巧的机关,如果造价昂贵、维护困难,就很难成为军队的标配。
实际上,连英国军队自己都没有大规模使用这种连珠枪,更别提清朝了。
戴梓造出的枪,更多是作为宫廷展示品,而不是实战装备。
它的制造工艺太复杂,清朝的手工业生产力根本无法支撑批量生产,普通士兵甚至连基本的燧发枪都配备不足,更别提这种“高端货”。
戴梓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工匠,他能在短时间内仿制并改进英国的连珠枪,说明他的技艺精湛。
但这把枪并没有改变清军的战斗力,也远远谈不上比马克沁机枪更先进。
它只是一场技术传播链条上的一环,是一个时代里短暂的火器创新尝试。
有人说,如果康熙没有流放戴梓,中国的火器技术就不会落后。
这种说法未免太过理想化。
一个工匠的命运,决定不了一个帝国的军事走向。
清朝火器落后的根本原因,不是戴梓的去留,而是整个国家对现代军事科技的态度。
当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门槛时,清朝仍然沉浸在手工制造的精巧武器里,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来源:伟大的时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