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首歌的词作者谢春芳最近发现自己成了靶子,就因为她想拿回属于自己的版权收益,结果被无数网友追着骂忘恩负义,说她没有刀郎和云朵的演唱,《我的楼兰》这首歌根本一文不值。这事儿瞬间就从一个本来清晰的版权问题,变成了一场关于人情与法理的混战,水被搅得越来越浑,谁对谁错
一首歌的词作者谢春芳最近发现自己成了靶子,就因为她想拿回属于自己的版权收益,结果被无数网友追着骂忘恩负义,说她没有刀郎和云朵的演唱,《我的楼兰》这首歌根本一文不值。这事儿瞬间就从一个本来清晰的版权问题,变成了一场关于人情与法理的混战,水被搅得越来越浑,谁对谁错,好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但称出来的结果却完全不一样。
这故事的开头其实特别美好,刀郎作曲,谢春芳作词,云朵演唱,三个人联手打造出了好几首流传度极广的歌,那段时间简直就是音乐圈里黄金搭档的范本。问题就出在,这种靠人情和默契维系的合作,从一开始就缺了最关键的一环,一纸清晰的合同。当《我的楼兰》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云朵身上撕不掉的标签时,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三方共赢,却没人想过这背后看不见的利益分配,早就埋下了定时炸弹。所以当谢春芳开始在平台主张自己作为词作者的合法权益时,粉丝们的情感瞬间就被点燃了,他们习惯了用江湖道义去衡量一切,觉得你这是在最风光的时候反咬一口,完全忘了法律白纸黑字写着词曲作者共同享有著作权。更有意思的是刀郎本人的态度,要知道这位音乐人对自己作品的版权看得比什么都重,当初《山歌寥哉》引发争议时可是毫不犹豫地甩出了律师函,可这次面对昔日伙伴的维权,却选择了彻底的沉默,这种反常,才是整个事件里最值得琢磨的地方。
谢春芳的回应其实很简单,就是按规矩办事,法律怎么规定就怎么来,这种标准的法理思维在一个人情社会里显得特别扎眼,根本没人听。支持云朵的粉丝们逻辑更直接,没有我们家偶像和她师父,谁认识你是谁,你现在跑出来要钱,吃相太难看。而云朵呢,虽然一句话没直接攻击过谢春芳,但直播里那种欲言又止的委屈表情,唱别的歌时眼圈泛红的样子,比任何直接的指责都更有杀伤力,粉丝们一看,心疼得不行,战斗力瞬间加倍,这波“沉默红利”吃得稳稳当当。于是,讨论的焦点很快就从版权到底该怎么分,滑向了对谢春芳的人品审判,甚至连她多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事都被翻出来,试图从道德上把这个人彻底钉死。
这事发酵到今天这个地步,背后原因其实挺复杂的,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能概括的。最关键的一点,可能就是刀郎那耐人寻味的沉默。他作为一个对版权如此敏感的人,不可能不清楚谢春芳的诉求在法律上是站得住脚的。那为什么不发声?答案或许很残酷,因为他知道在法庭上他赢不了,但在舆论场上,他根本不需要自己出场。他只需要保持沉默,维持自己超然的“神坛”地位,他庞大的粉丝群体和云朵“受害者”的形象,就足以构成一支无坚不摧的军队,替他打赢这场“代理人战争”。其次,这件事也暴露了整个音乐行业长期存在的顽疾,创作者的权益分配机制本身就不健全,大众的认知也存在严重偏见,普遍觉得旋律和演唱才是一首歌的灵魂,歌词不过是点缀。最后,平台算法在这中间也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冲突越激烈,骂战越凶猛,流量就越高,平台赚得盆满钵满,当事人的痛苦,网友的愤怒,最终都变成了冷冰冰的商业数据。所以你看,到头来没有真正的赢家,谢春芳被贴上了贪婪的标签,云朵收获了同情也背上了争议,而那首曾经感动无数人的《我的楼兰》,如今也沾满了口水,成了一地鸡毛。
来源:海边赏潮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