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初,亿纬锂能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正式揭牌。与此同时,日本丰田宣布将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推迟到2030年,美国QuantumScape等初创企业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9月初,亿纬锂能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正式揭牌。与此同时,日本丰田宣布将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推迟到2030年,美国QuantumScape等初创企业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中国却在全球固态电池竞赛中悄然领先。这条位于成都的生产线已经开始试产,全面投产后年产能将达50万颗电芯,这意味着中国率先实现了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突破。
走进成都亿纬锂能生产基地,随处可见忙碌的技术人员。他们中有些人身着“先导智能”的工作服——这家锂电设备巨头的工程师们最近从无锡赶来,专门解决产线设备问题。
“让它跑起来”,一位工程师简洁地解释道。据现场技术人员透露,生产线正在试产两种圆柱电池,将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
与日本丰田、松下等公司仍在实验室阶段不同,成都的生产线已经进入设备调试和试产阶段。这种反差凸显了中国在固态电池产业化方面的领先优势。
全固态电池之所以被称为“终极电池”,关键在于其彻底解决了安全性问题。
传统液态锂电池使用有机电解液,在高温、撞击或过度充电时容易起火爆炸。而全固态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从根本上消除了漏液和燃烧的风险。
“龙泉二号”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远超当前主流液态电池的200-250Wh/kg。这意味着在相同重量下,续航里程可提升50%以上,同时充电时间大幅缩短。
全球固态电池竞赛呈现鲜明对比:日本丰田拥有超过1000项固态电池专利,却屡次推迟量产时间表,从2025年推迟到2027-2028年,最近又推迟到2030年后。
美国固态电池“四小龙”(QuantumScape、SolidPower等)仍困在实验室阶段,量产时间遥遥无期。其中多家公司甚至考虑放弃固态电池路线。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稳步推进。除亿纬锂能外,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头部企业都在积极推进固态电池研发和产业化,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优势。
成都并非传统汽车工业城市,却在新一轮新能源产业布局中抢占先机。
除亿纬锂能外,清陶能源也在成都投资100亿元建设固态电池产业基地,年产能规划达到15GWh。两大龙头企业的落户,使成都悄然成为中国固态电池产业的重要基地。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成都尽管在上一波动力电池布局中落后,但借助固态电池领域的超前布局,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全固态电池量产将引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构。
首先,续航焦虑将彻底成为历史。1000公里续航将成为标配,充电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
其次,安全性能的提升将改变消费者对电动车的认知。自燃事件的消失将加速电动车替代燃油车的进程。
最重要的是,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领先优势,将改变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为中国车企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尽管实现突破,全固态电池仍面临挑战。
成本是首要难题。目前全固态电池的成本是传统液态电池的3-5倍,如何降本成为产业化关键。
量产规模也是挑战。当前产线年产能仅50万颗电芯,相当于满足数千辆电动车的需求,与每年数百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相比,规模仍然较小。
产业链配套仍需完善。从材料、设备到工艺,全固态电池需要全新的产业链支撑,这需要时间逐步建立。
固态电池产业化将按照“消费电子→低空交通→新能源汽车”的路径推进。
2024-2025年,消费电子将率先应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对成本敏感度低的产品将首批受益。
2025-2026年,低空交通领域(如无人机、飞行汽车)将成为重要市场,其对电池能量密度的高要求正好匹配全固态电池的特性。
2027年后,新能源汽车将开始规模化搭载全固态电池。广汽、长安等车企已宣布2026-2027年启动装车测试,2030年后有望进入普及阶段。
在成都郫都区,清陶能源的固态电池基地刚刚完成打围。现场还是一片荒地,但根据规划,两年后这里将崛起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基地。
全球电池产业的目光正聚焦成都。随着全固态电池的量产,电动车自燃的时代或许真的即将终结,而中国在这场全球竞赛中已经抢得先机。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全固态电池的几种路线,各有各的难点,但中国企业率先找到了产业化的路径。”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场关于未来能源格局的产业博弈。
来源:馬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