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聚力 千亿赛道跑出“潜江加速度”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1 14:37 2

摘要:潜江高新区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高新区,以3%的面积,浓缩了全市85%的工业动能。它不满足于“化工重镇”的旧名片,而是以绿色化工作为根基,让光电子信息产业振翅高飞,再以智能服装制造为新的锋刃,在“千亿突破、百强进位”的赛道上加速冲刺。

潜江高新区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高新区,以3%的面积,浓缩了全市85%的工业动能。它不满足于“化工重镇”的旧名片,而是以绿色化工作为根基,让光电子信息产业振翅高飞,再以智能服装制造为新的锋刃,在“千亿突破、百强进位”的赛道上加速冲刺。

日前,《中国高新区》记者赴潜江高新区采访,看到达诺尔年产30万吨超纯电子化学品项目等重大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长飞光纤一期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已成为长飞集团内产能最大的单体工厂;金澳科技、孚诺林等龙头企业也在积极推动技术改造,以高新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生生不息的脉动,勾勒出一幅产业与城市共荣共生的壮阔画卷,印证着“产业高地”与“宜居新城”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潜江高新区着力构建体现潜江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发挥资源富集、基础扎实的产业优势,推动传统化工裂变延伸、光电材料聚链成群、新型储能抢滩布局、纺织服装特色转型,“三维”聚力,“三链”发力,打造千亿化工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绿色化工循环发展示范基地

绿色化工:循环经济铺就“金山银山”

走进江汉盐化工业园,银色的管廊如巨龙般穿梭在厂区之间,从中石化江汉盐化工湖北有限公司延伸而出的氢气、氯气,正以每分钟数百立方米的流量,滋养着园区内数十家化工企业。这种 “管道相连、物料互供”的图景,是潜江绿色化工产业循环发展的生动写照。

依托丰富的石油和盐卤资源,潜江高新区已建成两个省级合格化工园区,摘得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金字招牌。在这里,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硫化工、医药化工形成闭环,全球最大的牛磺酸、漂粉精生产基地扎根于此,金澳科技连续多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孚诺林新材料正冲刺全球最大锂电池级偏氟乙烯聚合物生产基地。

在阿科力科技(潜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科力”)的生产车间里,年产2万吨聚醚胺、3万吨光学材料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试生产。该项目总投资10.5亿元,生产聚醚、聚醚胺、环烯烃单体等合成材料。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环烯烃单体及聚合物国产化突破,年均销售收入17亿元。

阿科力董事长朱学军对未来信心满满,他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阿科力选择的光学级聚合物材料用树脂产品迎来爆发。下一步,根据我们在高分子材料上的积累,找到其中有可能突破、又具备高价值量的环节。因此我们选择聚醚胺,在生产工艺、催化剂制备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研究开发了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连续生产法。”

随着未来规划产能达产,阿科力将获得新的利润增长极。在阿科力的不远处,湖北兴训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为试生产做最后冲刺。据该公司董事长王永进介绍,该项目总投资高达2.09亿元,建成后总处理能力达10万吨/年,预计年销售收入将达3亿元,同时为当地带来2000万元的年纳税收入,并创造百余个就业机会。

项目的顺利推进,得益于潜江高新区优质的营商环境。王永进表示,高新区专班提供的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协助他们顺利办理了前期手续,特别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五证”同发,不仅节省了企业成本,还提高了审批效率,使项目成功实现“拿地即开工”。

循环经济的魔力在这里不断显现。如今的潜江高新区,每1吨化工原料都能在园区内完成“从摇篮到摇篮”的旅程。废催化剂里提炼出的贵金属、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尾气制成的甲醇、含盐废水处理后产出的工业盐,形成了“吃干榨净”的产业生态。

企业满意度、获得感,是衡量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

“我们真切感受到潜江是投资兴业的好地方。”7月3日,在潜江市民营经济发展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长飞光纤潜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潜江”)副总经理程景飞的发言,铿锵有力。

光电子信息:“光谷”之外的产业新极

过去10年,长飞集团不断在潜江追加投资,长飞潜江先后经历5次扩产,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预制棒和光纤制造基地,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

在长飞潜江的车间,直径20厘米的光纤预制棒在高温炉中缓慢旋转,经过1200度的高温熔融,最终拉制成直径仅0.125毫米的光纤。“我们这里每分钟能拉出1200米光纤,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 该公司副总经理程景飞自豪地说。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 “光芯屏端网” 产业配套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下,潜江高新区正成为武汉 光谷 的重要产业伙伴。

无独有偶,潜江菲利华石英玻璃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潜江菲利华”)的气熔性石英材料车间里,另一种精密制造正在上演。以1千克石英锭为例,经过高温熔制提纯后,产品中的杂质仅剩约1毫克,体积大约是一粒大米的1/60,质量约占产品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是目前石英纯度的最高纪录。

“这种超高纯度的石英具有更好的耐高温、耐腐蚀、透光性等特性,才能满足半导体、光通讯、光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质量要求。”公司总经理夏志贵告诉记者。“这座投资超5亿元建设的智慧工厂,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技术上,公司自主研发的气炼连熔连拉透明石英玻璃锭开创了国内该领域的先河,领先于国际水平;在加工制造上,自有的专利方法有效降低石英玻璃制品的加工难度,减少材料消耗,提高加工精度及产品合格率。潜江菲利华先进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形成了抗衡国际石英巨头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潜江菲利华凭借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气熔石英材料生产基地,为全球半导体领域提供了35%的刻蚀用石英材料。

眼下,潜江高新区的“朋友圈”逐步扩大。中巨芯、晶瑞等电子化工材料百强企业在此扎根,形成了从电子级氢氟酸、光刻胶到封装材料的完整产业链。日本信越、法国液化空气、潜江菲利华、新硅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纷至沓来,共同构建“电子材料—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光纤器件—光信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据了解,潜江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总数达到16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规上工业企业60家、科创新物种企业1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81.2亿元。

企业为何一而再、再而三扎根于潜江高新区?答案其实很简单:哪里“阳光雨露”充足,“候鸟”就往哪里飞。成功不会一蹴而就,鲜花也需细心浇灌才会娇艳。

服装产业:“裁缝之乡”的科技突围路

一块块看似普通的面料经过精密仪器的检测,各项指标数据实时显示在电子屏上——防水指数达10000mmH2O、透气量每24小时超过8000g/m2,这些达到国际顶级标准的户外服装面料,正从“裁缝之乡”的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输出。这里的服装产业早已摆脱“剪刀+针线”的传统印象,以科技为针、创新为线,编织出一条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创新的突围之路。

作为全国知名的 “裁缝之乡”,潜江的服装产业正以户外服装为突破口,实现华丽转身。在潜江高新区联奥户外用品公司的智能生产车间内,11条生产线全年保持满负荷运转,全自动裁剪机按照电脑设计图纸精准裁切面料,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悬挂式流水线根据工序自动分配衣料,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追踪每件产品的生产进度。

该公司董事长鲁柏生指着一条正在生产的冲锋裤介绍:“我们自主研发的三层压胶技术,能在-30℃环境下保持良好的柔韧性,接缝处的压胶宽度精确到2.5毫米,既保证防水性能又减轻重量,这让我们拿下了多个国际高端品牌的长期订单。”如今,潜江高新区年产高端户外服装超500万件,产品远销北美、北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户外服装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

科技赋能让传统服装产业焕发新生。武汉纺织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以纺织命名的普通高校,具有鲜明的纺织服装行业特色,拥有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依托优质资源,武汉纺织大学积极发挥“链创”机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落地,服务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武汉纺织大学将与潜江相关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协同攻关,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冯军表示。

当然,产业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仍然有许多问题在考验着湖北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智慧、勇气和毅力。

近年来,潜江高新区不断探索培育本土自主品牌。基于户外服装行业季节性强的特点,当地服装公司大多开启双线模式:上半年承接代加工订单积累资金与经验,下半年则全力投入自有品牌的研发与运营。

湖北奥瑟夫制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瑟夫制衣”)就是其中一家专业从事户外运动服装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在潜江有3家工厂。一直以来,企业缺乏设计方面的人才。

为破解人才困局,潜江高新区加快推进技能人才建设,与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一拍即合,专门设立潜江服装产业学院,开设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服装营销、服装直播电商等专业方向。

奥瑟夫制衣也因此受益,2021年起,企业与江汉艺术职院签订协议,为其定向培养员工。

奥瑟夫制衣员工杨倩倩就是其中之一。她毕业于江汉艺术职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这位年轻的女孩一毕业就加入奥瑟夫制衣,一年多后成长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因为业绩突出,多次荣获“潜江市纺织服装产业优秀员工”称号。

谈及过往,杨倩倩很满意现在的工作,她告诉记者:“在学校时,经常到奥瑟夫制衣生产现场学习,相当于提前进入工作状态。”

据介绍,江汉艺术职院已向全国各地的服装企业输出毕业生2000余人。目前,该学校与东颢制衣、比帆制衣、奥瑟夫制衣、张金幸福制衣、利维高制衣等多家服装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采取“线上+线下”“工作间+教室”等方式灵活组训,有意愿、考核通过的毕业生则可以留企工作。

此外,潜江高新区还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参加 “数字裁缝” 培训,通过 VR 虚拟试衣、3D 打版等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让老裁缝掌握新技术,生产效率提升近 50%。

从制造走向“智”造,从代加工走向创品牌,从线下批发走向线上零售,潜江高新区打造中国服装千亿产业集群之路,注定“布”同凡响。

从绿色化工的循环往复,到光电子信息的精雕细琢,再到服装产业的科技突围之路,潜江高新区这座产业新城正以“拼劲、韧劲、闯劲”践行着“千亿突破、百强进位”的誓言。正如潜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雷玉成所说:“我们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一块基石,终将垒起高质量发展的大厦。”

潜江高新区王场园区

本刊记者:胡 兰

通讯员:向 艳

编辑:虞攀亮

编审:马若诗

审核:苏劲松

出品: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来源: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