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巷弄西仓焕新启幕 从烟火气里解锁“周更”文化新场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10:53 1

摘要: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西安城墙的垛口,洒在西仓巷青灰色的砖墙上时,58岁的老摊主王建国已经熟练地支起了他的花鸟摊位。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他的摊位旁多了一块智能导览牌,扫码就能看到西仓百年变迁的老照片;不远处的明清风格门楼上,LED灯带正缓缓亮起,将“西仓艺术市

西仓内打卡的背景墙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西安城墙的垛口,洒在西仓巷青灰色的砖墙上时,58岁的老摊主王建国已经熟练地支起了他的花鸟摊位。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他的摊位旁多了一块智能导览牌,扫码就能看到西仓百年变迁的老照片;不远处的明清风格门楼上,LED灯带正缓缓亮起,将“西仓艺术市集”的字样映在斑驳的砖面上。

近日,历经半年改造的西安西仓正式启幕。这座承载着三代西安人记忆的百年市集,在“微更新、轻改造”的理念下,完成了从“老档子”到“艺术聚落”的华丽转身。首周3.2万客流、社交媒体5000万次传播、商户日销售额翻倍——一组组亮眼数据背后,是传统市井文化与当代艺术碰撞出的全新可能。

改造溯源:为何要“动”百年西仓?

西仓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据西安市莲湖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前的西仓虽承载着浓厚的市井记忆,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摊位杂乱无章,消防通道时常被占用;基础设施陈旧,缺乏休息区和卫生间;业态单一,以低端二手交易为主,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

百年西仓不仅是一个市场,更是西安“市井文化”的活载体——这里的花鸟虫鱼交易、老物件买卖、熟人社会式的交流,是西安近代商业文化与市民生活方式的缩影。但因其处在莲湖区核心城区,周边又紧邻钟楼、回民街、洒金桥等历史文化街区与成熟居住区,不免因一些基础设施的老化、街区功能混杂而导致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基本需求。

据了解,2023年以来西仓的日均客流不足5000人,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70%,如果不进行升级,这座百年市集可能会慢慢被时代淘汰。

自2024年以来,西安对西仓区域实施微更新、轻改造,在保留核心区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升级改造原有设施,建设了西仓市集文创公园,今年,西仓市集公园得到了全面升级,将“街区型博物馆”与“市集型文创园”以及“社区型服务中心”相融合,在尊重地方文化、保护历史遗存的基础上,以“艺术介入”的方式,重塑地方,回归日常。通过开设“新二手市集”“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等方式,让咖啡潮玩、非遗体验等年轻化元素与市井烟火相融共生,使老城核心区在“微更新”中持续焕发新活力。

整个园区采用‘保留肌理、注入灵魂’的思路,不拆一砖一瓦,而是通过空间重构、光影升级和设施迭代,让西仓焕发新活力。

《鼓·西安鼓乐》主题展

空间革命:四大板块重构市集生态

走进如今的西仓,最直观的感受是“乱中有序”。原本蜿蜒曲折的巷弄被清晰地划分为“艺术展区”“文创市集”“非遗工坊”“生活美学”四大板块,每个板块都有独特的视觉标识,却又在明清建筑肌理的包裹下浑然一体。

艺术展区是此次改造的“点睛之笔”。在保留完好的清代粮仓遗址内,首展《巷中万象:西仓记忆重构展》引起大家共鸣。通过老照片、口述史、装置艺术还原西仓百年变迁。一件由回收旧物拼贴的“西仓地图”成为焦点,游客可触摸木门、算盘等老物件,感受时光的温度。《鼓·西安鼓乐》主题展,通过巨幅宣传海报、十余种实物乐器、珍贵的曲谱手稿及详实历史资料,全方位展示了西安鼓乐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脉络,不少游客现场拿起鼓槌击鼓体验,沉浸其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据了解,整个西仓市集文创公园内共设有20个特邀设计与艺术展区,涵盖特邀主题展、独立微展、装置艺术展等多种形式,汇聚了省内外20家创意品牌,共同为市民游客呈上一场场富有思想深度与视觉冲击力的艺术盛宴。

非遗工坊区则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在这里,游客可以参与秦腔脸谱绘制、关中剪纸、皮影制作等非遗体验课,还能看到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能亲手做一个皮影,感觉特别有意义。”带着孩子来体验的市民张女士说,“孩子对皮影戏特别感兴趣,回家后还自己琢磨着怎么表演。”

文创市集区汇聚了30余家本土文创品牌,涵盖手作陶瓷、独立设计服饰、植物染布艺等。摊主马晓婷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她说:“西仓的改造给了我们年轻人一个展示本土文化的平台,以前我们的产品只能在网上卖,现在能和游客面对面交流,听到他们的反馈,特别开心。”

生活美学区则引入了咖啡潮玩店、独立书店等新潮业态。在这里,你可以点一杯咖啡,在老巷弄里享受悠闲的午后时光;也可以在独立书店里翻阅与西安相关的书籍,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运营创新:“周更”模式让市集永葆活力

据西仓的工作人员介绍,西仓的改造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们希望通过创新的运营模式,让西仓永葆活力,成为西安文化消费的新地标。

此次改造,西仓引入了“艺术驻留计划”,每周末邀请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策展人打造主题展览,实现“市集即展厅,生活即艺术”。在文创市集区,艺术家茧人JR的装置艺术展“探虫记”深受年轻人欢迎。一个6米高的奇幻猫,在西仓市集公园的主干道上,霸气地拦住了大家的去路,供大家拍照合影,大家路过的时候都要从其大腿底下钻过,好像去探索另外一个未知世界,让整个园区更加活泼。

西仓“周更”模式,既能保持市集的新鲜感,又能让游客有参与感。目前西仓市集文创公园仅在周末对外开放,每个周末都会有新的艺术展、市集、文化交流会以及饮品小食店,让游客每次来都有新体验,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在商业运营方面,西仓也进行了诸多创新。针对传统市集“地摊经济”的弊端,西仓引入了“商户评级制度”,从卫生、服务、产品质量等方面对商户进行评级,评级高的商户可以获得优先选位、宣传推广等福利。这个制度的推出,有利于提高商户的积极性,服务态度和产品质量也都会有很大改善。

此外,西仓还开设了“西仓旧物银行”,鼓励市民捐赠闲置物品,经修复后以“盲盒”形式低价售卖。首周共回收旧书、玩具、服饰等2000余件,流转率超80%。“旧物银行”不仅能减少浪费,还能让闲置物品发挥新的价值。很多市民捐赠的旧物都有特殊的意义,比如一本老相册、一个玩具熊,它们在‘旧物银行’里找到了新的主人,也延续了新的故事。

多方声音:西仓焕新,改变了谁?

老摊主王建国:“我在西仓摆摊30年了,以前觉得这里就是个卖东西的地方,改造后才发现,原来市集也能这么有文化。现在来的年轻人多了,我的生意也比以前好了不少。虽然多了一些规矩,比如要保持摊位整洁、不能占道经营,但这些规矩让西仓变得更舒服了,我举双手赞成。”

年轻游客李小雨:“我是通过小红书知道西仓的,第一次来就被这里的氛围吸引了。既能逛艺术展,又能淘文创产品,还能吃特色小吃,感觉特别适合年轻人。我已经把西仓推荐给了身边的朋友,以后周末都会来这里打卡。”

“探虫记”的艺术装置“奇幻猫”

未来规划:让西仓成为西安的文化名片

对于西仓的未来,无论是市民游客还是工作人员都是期待值很高的。据工作人员介绍:“我们计划在明年推出‘西仓文化节’,邀请国内外的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来参与,打造一场集艺术展览、非遗展示、民俗表演于一体的文化盛宴。同时,我们还会加强与周边景区的合作,推出‘西仓+城墙’‘西仓+回民街’等旅游线路,让西仓成为西安旅游的新亮点。”

在文化传承方面,西仓后期将设立“非遗研学基地”,与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课程,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还会建立“西仓文化档案”,收集整理西仓的历史资料、老照片、口述史等,让西仓的文化记忆得以永久保存。

西仓不仅是一个市集,更是西安城市文化的缩影。当夜幕降临,西仓巷弄顶部的LED灯带亮起,“星河落巷”的视觉效果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老摊主们收拾着摊位,年轻人们则在咖啡店里畅谈着今天的收获。在这片百年巷弄里,传统与现代交织,过去与未来对话,西仓的故事,还在继续……

西仓历史介绍:

西安市西仓位于莲湖区庙后街中段路北,是当地著名的传统花鸟鱼虫市场,每周四、日开市,素有“鸟市”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国家仓库,周边形成西仓东、南、西、北四条巷道。

20世纪90年代,西仓集市以售卖鸟类、宠物及蛐蛐等为主,逐渐吸引商贩自发聚集,因无需摊位费形成规模。现发展为辐射2公里的综合性集市,涵盖花鸟鱼虫、古玩杂货等品类。本地人将逛西仓称为“逛档子”,其名称由来众说纷纭:或源于摊档布局形态,或因商贩“担子”谐音演变,亦有说法关联清代校场栅栏“档子”旧称。尽管具体起源尚无定论,这一俗称已延续百年,成为西安本土市井文化的重要符号。

来源:当风飘起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