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中国,盛世气象恢弘,文艺园地百花齐放。当代书画家们植根于千年传统的深厚土壤,以敏锐的视角感知时代脉搏,以澎湃的激情捕捉生活韵致。他们既恪守古法,于笔墨线条间追寻先贤风骨;又勇于创新,在构图意境中融入现代审美与独立思考。其作品或气势磅礴,描绘祖国山河之壮丽;
前言
瀚墨留香,丹青不老。中国书画艺术,作为中华文明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千百年来薪火相传,流淌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精神的追求。
今日中国,盛世气象恢弘,文艺园地百花齐放。当代书画家们植根于千年传统的深厚土壤,以敏锐的视角感知时代脉搏,以澎湃的激情捕捉生活韵致。他们既恪守古法,于笔墨线条间追寻先贤风骨;又勇于创新,在构图意境中融入现代审美与独立思考。其作品或气势磅礴,描绘祖国山河之壮丽;或细腻婉约,抒写人民情怀之真挚;或抽象写意,探索艺术语言之新境。每一幅力作,不仅是个人才情的挥洒,更是时代精神图谱的生动注脚,凝聚着对家国、对民族、对文化的深情与自信。
《国家记忆——看今朝艺坛数风流人物》系列,旨在聚焦当今艺坛卓有成就的书画名家。通过呈现他们的艺术探索与杰出成就,我们不仅是在记录一个个鲜活的创作个体,更是在描绘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镌刻一份属于民族的国家艺术记忆。他们以笔为耕,以墨为魂,在宣纸的方寸天地间,书写着属于这个风流时代的华彩篇章,推动着中国书画艺术走向新的高峰。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感受笔墨背后的文化自信与时代风流。
艺术简介
安茂水,原文化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理事,现为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副院长,中国企业文化艺术资本理事会副主席,冬奥会文化艺术大使,中国书画导报艺术顾问等职,世界艺术联盟委员等职,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将军诗书画院 创作员。安茂水的作品,被国内外多个博物馆收藏,是中国十大山水画家之一。从艺几十年来多次在入选国家及军队举办的大型艺术展中获奖,积极参入组织抗震救灾及慈善机构献爱心活动,为全国各大企业及场馆书写牌扁等,深受观众广泛赞誉。曾无数次参与国家和部队举办的大形展览和艺术研讨及交流活动,并为多地机构单位和各大企业及楼台场馆题写了大量牌扁,荣得了社会观众的广泛赞誉!安茂水老师的山水画大开大合之间见雄浑与细腻,每一笔墨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纸上的风景,更是心灵的抒发,是情感与哲思的交融。在安茂水的笔下,山川河流仿佛有了生命,云雾缭绕间透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老师的画作中,山峰巍峨耸立,气势磅礴,却又不失细节之美。山石的纹理清晰可见,或刚劲有力,或柔美细腻,每一处都透露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水流潺潺,或急或缓,既有激流勇进的壮阔,也有细水长流的宁静,让人仿佛能听到那潺潺的水声,感受到水的清凉与灵动。在色彩的运用上,安茂水老师同样展现了非凡的造诣。他巧妙地运用淡墨、浓墨、干湿、破墨等技法,使得画面既有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又不失淡雅清新的韵味。山间云雾的渲染,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仿佛云雾就在画中流动,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和谐。安茂水老师的画作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精神层面上给予观者以启迪。他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对生命、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深刻思考和表达。在这些作品中,观者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之美,一种与天地自然相融合的和谐之感。老师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那些山山水水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安茂水的笔触中蕴含着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创新的追求,他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乏现代的审美,使得他的山水画在艺术的长河中独树一帜。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安茂水老师的山水画无疑是一股清流,它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他的作品不仅能够装饰家居,提升空间的艺术氛围,更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够反思生活,感悟生命。安茂水老师的山水画是艺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传递了深远的哲理和情感。在欣赏安茂水老师的山水画时,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秀美,还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追逐宇宙万物和谐之美好的向往与探索,愿这支翱翔在书艺星空的雄鹰飞的更高更远,为世人创作出更为美好之精彩画卷!
山河铸魂笔墨问道
——论安茂水书画艺术的雄浑之境
在当代山水画坛的群峰竞秀中,安茂水以军人的铁骨与文人的情怀,铸就了独树一帜的"山河气象"。这位从齐鲁大地走出的艺术家,携三十载军旅风云入画,挟秦汉金石之气作书,在传统笔墨的沃土上培育出雄浑苍劲的艺术之树。
安茂水的书法艺术堪称"纸上金石"。他以篆隶筑基,将《泰山刻石》的庙堂气象与《张迁碑》的朴拙雄强熔铸一炉,在《中国梦》巨幅作品中,可见铁画银钩间奔涌着秦汉血脉。其独创的"战阵笔法"尤为精妙——起笔如出鞘利剑,运锋似排兵布阵,收势若鸣金收兵,将军事韬略转化为笔墨节奏。这种突破性的笔法体系,使楷书得魏碑之峻拔,行草具简牍之率真,在《江山多娇》长卷中,篆籀的浑厚与明清的飘逸交织成震撼人心的视觉交响。
题安茂水墨竹《清风高节》
安氏挥毫写竹魂,茂林修影映云根。
水烟漫染千竿翠,墨韵轻吟一枕痕。
竹骨峥峥擎日月,风襟浩浩荡乾坤。
清高自有虚心节,节立人间万古存。
其山水画作《大山深处》开创了"军旅山水"新范式。三十余年翻秦岭、越巴山的实地写生,赋予作品纪念碑式的真实质感。画面中斧劈皴法如钢刀凿石,积墨法层层堆叠出羌藏风云,独创的"铁血皴"以枯笔焦墨勾勒山脊,恰似老兵额头的岁月沟壑。这种将生命体验转化为笔墨语言的创造,在《云岭兵魂》系列中达到巅峰:雪域哨所与巍峨群峰构成精神图腾,战士身影化作守护山河的文化符号,实现了军事题材向人文精神的升华。
安茂水在艺术媒介上的跨界融合更显大家风范。他为国家场馆题写的巨幅榜书,将摩崖石刻的洪荒之力注入现代空间美学;《丝路驼铃》组画以青绿山水为基底,用敦煌壁画的瑰丽色彩重构古道新韵。这种"以古铸今"的创作思维,在"一带一路"主题创作中形成独特的美学体系——汉简笔意书写中亚风情,青铜纹样勾勒海上丝路,让传统笔墨焕发出时代光彩。
从沂蒙山区到世界艺坛,安茂水始终以笔墨丈量山河。他的艺术实践印证着"画如其人"的古训:篆刻刀下的秦汉风骨,山水卷中的将士魂魄,榜书大字里的时代强音,共同铸就了当代书画艺术的"重器"品格。这种熔军旅豪情于水墨、化古典法度为当代语境的创造,不仅为传统书画注入雄强基因,更在文化复兴的浪潮中树立起精神坐标。当观者立于《江山永固》画作之前,所见非止丹青妙笔,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脊梁。
著名艺术评论:史峰
中国艺术承载着中国梦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中国书画走向世界
艺术,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回归于大众。中国画的笔墨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几千年来,始终跟随着人文精神的变迁在向前推进,是对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美学的阐释。对于中国画的评价标准,将之归纳为道术与技法两个层面。道术是中国画的精髓,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的精义所在,变了道术,则无从体现中国文化元素;技法也就是笔墨纸砚当中的笔墨,广义笔墨是对中国绘画技法的通称,狭义笔墨指的是笔与墨的具体运用;笔立形质,墨分阴阳,“运墨而五色具”。运笔技巧,前人总结出了勾、勒、皴、擦、点等方法;筹墨层面,则归纳出了烘、染、破、泼、积等技法。道术体现的是“画外”功夫,此种意象既来于自然造化,又得自于心源,是一种完全理想化了的艺术形象,其既非表现于对现实世界的崇拜模仿,又非对于悠悠茫茫无限宇宙无始无终的无尽追问,而是一种深深静默的与无限自然浑然融化体合为一的精神,是一种“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素”达观豁然的生活态度,这是中国画所追求的特有的艺术境界。通过笔墨技法所表达的禅机妙趣、中庸思想、阴阳理论等等具有书卷气和诗意的作品,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气韵。中国画重心性,从心性和唯心的角度出发;其基本精神在内不在外,在意不在形,在虚不在实,在内涵不在形式,在于想象不在于写实,在于情绪不在于社会性的批判。画家们在这样的思想境界中,率意造境,别构灵奇;在虚与实、笔与墨的有无间,使自我的精神世界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他们创造的是艺术形象,但追求的终极目标却是一种道德境界与理想的人生境界。
在中国哲学中把人与无限永恒的自然合为一体的境界看作是最高的境界,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了东方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只有体悟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认识充满神秘色彩和玄机的中国画艺术;只有了解中国文化这一特有的思维模式,才能把握在那些平凡的花草、山石背后,中国画所蕴藏的无穷奥妙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所以笔墨精纯是基础,心灵体悟是根本。画家须得“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将画家的作品气象提升为文人画,增加气韵,具有改变格局的意义;而写字更具体,笔到哪个程度,画作的线条、骨力就能到哪个程度。有了笔,哪怕只是画一棵树,也会很有看头。没有笔,画作就只是具有形和色的壳,严重一点说,像一具尸体,有发肤却没有气息。清末杨守敬是这样总结:一、品高;二、学富;三、艺娴。因此,无论画家的品质和技法、知与行都需要全面发展,不能“与照相机争功”,但要敢与情采争妍。笔者三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从家传的木板年画开始,一直走在探索书画艺术的道路上,在漫长艰苦的岁月历程中,饮马冰河,塞外驼铃,跨秦川巴蜀,走江河南北,遍览山川风貌;祖国、家乡、亲人、苦难各种情怀的交织,使我深刻体会“行万里路”的意义,关山月先生有句诗“尺图每自胸中出,万里都经脚底行”,畅神远望,精鹜八级,心游万仞,整个身心深切地感受着茫茫天宇间自然万物生命的律动,在静观寂照中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才有了“搜尽奇峰舒胸意,锦绣河山入眼来”的快意。
国画要变,但无论怎么变仍然是国画。以前没有中国画的概念,就是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界画、工笔画、写意画等等,近代西学的涌入为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参照系;历代名家在中国画创新和变革中都有所主张,关山月先生提到“更新哪问无常法,化古方期不定型”,主张国画创作要知变善变,不断革新,又云“守旧遏天地造化,寻新起古今波澜”、“说法宜开后人手脚,寻新不负古道心肠”,强调和坚持国画姓“国”,无论怎么变革仍然是国画,笔者深以为然。变革之声从未止歇,现在的中国画界早已各据山头,旗帜林立,综谈中西,较量技法,长年争来争去,此起彼伏,成了混战一团的内战,都言自己是正义之师,各个谈起自己的理论都可以言之凿凿。局外之人或许可以看的出一些名堂,身处其中者难免自己也被搞糊涂了,更不用说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早就被弄得一头雾水,如坠五里雾中。中国画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花鸟画为例,形成于唐代,成熟在五代,宋代达到高峰,面对一座座艺术高峰,我们应该如何去发扬继承,如何去追求发展,不管如何吸收西方,或者中西融合,都离不开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个性这三方面,而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以及大众认同的文化共识,还有西方国家对于东方文明元素的认知,都将不会有太大改变,对于艺术来说,越有民族特点就越有世界意义,民族性就是要我们对中华民族充满文化自信。
中国画在艺术上创新发展的方向,必然趋于两个层面:一是中西哲学思想融合的,也就是中西道术与中西技法的融合,目前为止,这种创新在艺术界很难出现也很难得到认可,非集中西之大成者不可为也;二是继承与创新并重才是出路,这种继承是在传统基础之上有所借鉴和创新,中国文化艺术要坚持自己的主体性,但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全盘国粹化。画家本人是主观的,而自然是客观的,艺术作品是主客观的统一;创作是一种物我交流的过程,这样不同的人和自然交流的结果就不同,创作出来的画也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侧重点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同,所以中国画不应千人一面,而应是一千人有一千个表达,这样才会有艺术的百花齐放。
在中国思想哲学元素中,中国画是有更多可以挖掘的表现形式的,那是一个无限的宝库;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画,在风格和理念都少有超越古人,而未来中国画的大师必然出自于思想哲学修为很高、技法娴熟的青年画家之中,其伟大之处在于,用传统的笔墨、别具的形式、阐述悠久的文明。只有民族的东西才有世界的意义互联网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地球成了平的,人人互联,万物互联,世界得到新的阐释,许多思想家、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东方——他们认识到解决当今世界的问题需要东方智慧。因此我们的中国画需要回归传统,展现东方智慧和灵感,探究“道术”以及“笔墨”的超越与升华,这才是当前中国画画家面对世界机遇应该做的努力。
反思人类发展史,我们看到,对权力和财富的无限制的追求,对于生存资源的无限破坏,造成现代人在技术进步和财富积累方面出现的物质享受和精神困惑,贪婪以至于绝望,怎么解决?人们将目光聚焦在了东方,汤因比与池田大佐的世纪对话中指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向2500年前古老的中国寻求答案。
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可以向着无限广阔的宇宙去求取,可以移居外星球,永无止境,这是一种西方的“外取思维”;而人类的生存智慧,内在平衡和自我,只有在中国文化当中得到解决。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智慧,恰恰体现在谓之国粹的中国画上:农耕文化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追求和谐、安足、静定、素朴的人生价值,田园生活的安定闲适趣味,成为得意与失意的士大夫们的理想图景,“归老田园”几乎是所有从政士人的愿望。这种田园理想是山水画花鸟画存在的精神依据,也是文人画为主导的中国画传承不衰的支撑力。所以,源于农耕文化理想的中国画在西方文艺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画之于广阔的世界200多个国家这样一个巨大市场,其必然将会成为国家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产业支柱,中国画走向世界首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将博大精深的中国画传统包容在作品中,让中国画展现中国人的觉醒与智慧。画家、企业家要凝聚力量,同心协力,壮大中国画力量;社会团体、民间人士要利用各种机会、各种方式到世界各地交流中国画,让更多的有识之士认识、读懂中国画。我们国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外推介中国画,要像把孔子学院建立于世界各地一样,把中国画作为传播中国文明的伟大事业向世界推广传播;让中国找回自我,世界发现中国!中国画,是大国崛起的一张响亮名片!中国画,承载着我们的中国梦!中国画,将以正大气象走向世界!
一一作者:安茂水(著名书画家,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副院长)
发表时间 :2015/10/1
墨笔书开锦绣程,
鸿图大展韵中呈。
笔锋带得风云气,
愿借雄姿逐梦行。
书画同源博涉多能 ――记著名书画家安茂水
画本是同源一体,如若双修则为周全。如缺其一则为文化跛行。著名书画家安茂水先生才华不俗,仍旧是书画双修得成双功的全能型艺术家。当代书画艺术,常见分流之弊,画家不写书法,书写不修丹青,在这种背景下安先生依书画同修的扛鼎之力,为传统书法文化的传承校正了方向,示范了姿态。
安先生有数十年的军旅生涯,是军营的艺术骨干。搞摄影、作宣传、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是一位军旅文化名人。军魂入书画铁胆雄心,畅神畅志,艺术造诣荣身益世。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书画展览,获大奖颇多,是中国十大山水画家之一,作品博物馆多有珍藏,书刊、杂志、殿堂多见其墨宝题字,在文化界很有影响力。又有慈悲心怀,以艺术助力慈善,扶危助困,德艺双馨。
先生书法雄笔奇墨,写大字行书,颇有黄山谷劲书砥柱铭的笔墨震憾!起笔落笔,精研深思,意在笔先,方圆周备。写大字,从大处落笔,在小处收拾,仍旧不缺少形断意连锋纤往来的细致感受,所以大字不写粗糙,仍旧是金书锦字的细心塑造,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一划之内变起伏与锋梢。笔墨的塑造意识强,落笔成墨,必是驾轻就熟,心手双畅。他的书法修养,直接影响到他作花鸟的文人气质。画水仙墨竹墨虾,就可以以书入画,中锋行笔不偏不倚,画既是写,写既是画,笔中见墨,墨中见笔的铺陈方式,令画面生动有趣,天质自然,这正是文人画贵有文气的重要原因。
当然,要进一步体验先生的笔墨才华,山水画必作重点关注。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瞑连,巴山蜀水的雄奇险俊,让他的山水画充满了地域风貌。展示这种独特的地域风貌,安先生采取的方式是兼工带写!工笔山水一丝不苟,细节质感呈现完美,写意山水夺其精神,气韵生动一览无余!他的山水形态体系非常完整,从水墨到青绿,再到浅绛金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能以这么宽博的画法去表现山水的不同体貌,非大家而不能画,雄才而不能绘。其山水用笔非常讲究,线条勾勒钧直滑畅,无有一根线条有弊疵,没有一次皴法糊涂,笔笔相应,笔笔相生,不见一丝一毫的松懈,特别是短线的结组细致,虽然多如雨点,但是不生一丝凌乱,为山水立骨,写意出钢打铁铸的质感,实为一气呵成,出神入化。
用墨以积墨为主,以破墨、泼墨泼彩为辅,相互映照,和谐自然。远山淡墨,空远灵动,近写复沓,笔中见墨,墨中有笔,作西峰峥嵘喷流泉,东崖复沓蔽轻雾,总是给人带来心摇目断兴难尽,何时方到三山巅的极致魅力!画如诗,诗入画,引人卧游,令人赏心悦目。
书画同源,博涉多能。他作浓墨重彩金碧山水,写意鸿运当头,极有挂饰厅堂的美感。作浅绛山水,色彩有光润也有光影,带有现代表现主义的新特征,是笔墨当代时代的建树。作唐卡庄严弘相!他在宏大的丹青体系里畅神,佳作涉出,功绩日盛!
文/史峰著名书画评论家
笔墨铸魂军旅凝志
——安茂水艺术世界的多维交响
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中,安茂水的创作始终以深厚的文化根系与蓬勃的生命张力独树一帜。他的艺术世界里,书法与国画交相辉映,军旅生涯的磨砺与文人精神的浸润彼此滋养,共同构筑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刚健与灵秀的艺术殿堂。
一、笔落惊风雨:书法中的气脉与风骨
安茂水的书法艺术,是其精神世界的直接写照,亦是传统文化修养的集中迸发。除其隶书作品尽显古朴厚重外,他的行草书更见性情与功力。行笔间,如惊鸿照影,似流泉奔涌,提按转折处藏锋露骨,墨色浓淡中见干湿变化,既得古人的飘逸灵动,又融碑刻的雄浑刚健。笔势如潮起潮落,豪迈在连绵笔意中喷薄而出,笔画的枯涩处似礁石嶙峋,润泽处若波澜壮阔,将诗文的气韵与笔墨的力道完美融合。
他的楷书则展现出另一种品格,结体端庄严谨,笔画精劲挺秀,如老将列阵,进退有度。一笔一划皆见法度,却又不拘泥于刻板,于规整中透着灵动生气,显露出对传统书法“法”与“意”的深刻领悟。无论是擘窠大字还是蝇头小楷,安茂水皆能驾驭自如,其书法作品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现,更是人格精神的外化——既有军人的刚毅沉稳,又有文人的温润谦和,在黑白之间铺展出气韵生动的精神画卷。观其书法,可观其骨,知其志,笔墨间流淌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更是对生命力量的礼赞。
二、墨染山河色:国画中的意境与哲思
安茂水的国画创作,承续着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又融入时代气息,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其山水作品最见功力与胸怀,无论是黄河的奔腾咆哮,还是长城的蜿蜒磅礴,皆以雄健笔力勾勒天地格局。他笔下的山川,既有“大江东去”的雄浑气象,又不失“小桥流水”的细腻情致,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中,山有脉、水有魂,云雾缭绕处藏着自然的玄机,石缝草木间透着生命的坚韧。这种对自然的深刻体察,让他的山水超越了单纯的景致描摹,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观者在其间既能感受天地的壮阔,亦能体味生命的渺小与顽强。
墨竹与水族题材则显露出他对“托物言志”传统的坚守。竹子挺拔如剑,竹叶随风摇曳却不改其节,墨色的浓淡变化中,尽显高洁不屈之态;水族生灵则以简笔写意,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灵动神韵,墨色的通透感与线条的流畅性相得益彰,既见笔墨趣味,又含生机意趣。这些作品中,物象不再是单纯的描绘对象,而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投射——竹的气节、水族的灵动,皆是他对生命品质的理解与追求,让观者在欣赏笔墨之美的同时,触摸到作品背后的人文温度。
三、军旅铸其魂:数十年磨砺的艺术根基
三十年余载军旅生涯,是安茂水艺术道路上不可磨灭的精神印记,为其创作注入了独特的刚健之气与家国情怀。在部队的岁月里,他以笔为枪,以墨为甲,将艺术创作与军旅生活紧密相连。军营的严谨纪律磨砺了他的意志,也塑造了其作品中沉稳坚毅的品格——无论是书法中的笔力千钧,还是国画中的山河气魄,都透着军人特有的刚毅与担当。
那段岁月里,他常于训练间隙研墨挥毫,在哨所营房绘制山河,将对祖国大地的热爱、对战友深情的体悟融入笔端。军营生活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让他的艺术创作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转向对民族精神、自然伟力的深刻表达。这种经历赋予他的,不仅是对“雄浑”“壮阔”等美学范畴的直观理解,更有一种胸怀天下的视野——他笔下的黄河、长城,之所以能传递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因为其中凝结着军人对家国山河的赤诚与敬畏。
数十年军旅磨砺了他的筋骨,更淬炼了他的精神。这种精神投射在笔墨间,便形成了其作品中特有的“力”与“情”的融合:既有军人的刚健豪迈,又不失文人的细腻深情;既坚守传统的笔墨法度,又洋溢着时代的生命活力。
综览安茂水的艺术创作,书法的笔墨风骨与国画的意境哲思相映成趣,军旅生涯的精神积淀与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互为表里。他以笔为刃,刻画出山河的魂魄;以墨为泉,流淌出天地的心声,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构筑起一个兼具精神高度与艺术温度的世界。这份艺术坚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回应,让观者在笔墨间感悟生命的力量,在山水间探寻精神的家园。
中央美术学院著名评论家:王宏健
来源:芭比聊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