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能还记得,几年前超市货架上贴着“葡萄界爱马仕”标签的阳光玫瑰,售价是每斤300元。可是现在,菜市场里只要10元就能买到3斤,让人感觉像不是同一种水果似的。
你可能还记得,几年前超市货架上贴着“葡萄界爱马仕”标签的阳光玫瑰,售价是每斤300元。可是现在,菜市场里只要10元就能买到3斤,让人感觉像不是同一种水果似的。
这段时间内,从被认为是“奢侈品”到变成“平价货”,只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故事得从日本的一串葡萄开始讲起,在冈山县,果农们对阳光玫瑰的标准可以说是相当挑剔,每一颗葡萄都必须超过14克,甜度也得高于18度才行。
为了符合这些要求,果农们会在每根枝条上只留一串葡萄,以集中养分,确保品质。在疏果的过程中,他们像挑选宝石一样仔细挑拣,一串40粒的葡萄需要经过多次筛选才能留下一串最优的。
用这种方法栽培出来的葡萄,在日本被称为“晴王”,单串售价可以达到上万元日元。到了2016年前后传入中国,成为高端超市里的宠儿。
云南建水的种植户率先尝到了甜头,40亩果园第一年就卖出了620万元,消息一传开,全国的果农都开始蠢蠢欲动。陕西渭南的有人靠着5亩园一年赚55万,成了当地的传奇人物。
大家都注意到,这些葡萄比种苹果、橘子赚得还要多,于是从云南到河南,从陕西到山东,田埂上纷纷打起了一个个葡萄大棚。
根据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2016年全国阳光玫瑰的种植面积还不到10万亩,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150万亩,河南省就占了其中的15万亩。
夏邑县这样的地方,阳光玫瑰在当地葡萄种植面积中已经超过七成。它的扩张速度比房价上涨还要快。
随着技术的提升,种植变得更加便捷。过去育苗的费用很高,但现在嫁接技术已经成熟,成本降低了九成。传统的种植方式需要三年才能结果,而采用新技术,大约一年就可以开始收获了。
云南的农民们还探索出了“一年两熟”的方法,这打破了季节的限制,让人们全年都能享用到新鲜的产品,价格也随之不断下降。
浙江的种植户朱屹峰算了一笔账:在市场的最旺时期,地头的价格能卖到二三十元一斤,可现在最低只值两三块。价格比以前跌了十倍还多。
他的百亩果园,除去人工、肥料和大棚的折旧,每亩的成本大概两万元左右。按照每亩产5000斤的产量计算,至少得卖到四五元一斤才能保证不亏本。
今年他的鲜果每斤只能卖两三块,亏得挺惨。幸好夫妻俩不用算人工费,每亩还能剩下几千元,算是勉强挺过去了。
价格迅速下滑,品质也跟着掉得更快。经常购买阳光玫瑰的朋友们会发现,现在的葡萄比以前不那么甜了,玫瑰的香味也变得淡了许多。
这绝非感觉错觉,市场监管机构抽检后发现,17.2%的阳光玫瑰糖都没有达到标准线,低于14度的都算不合格,有的甚至完全尝不出香味。
这背后原因很明显,部分果农为了赚得更多,偷偷调整了种植方法。原本亩产控制在3000斤左右比较合理,但有人硬是把产量搞到10000斤。
山东的种植户袁延杰提到,产量太高可能会让水果出现空心、香味变差的情况。有些农户为了让果子长得更大,会过度使用膨大剂。
行业调查发现,31.5%的样本因为滥用膨大剂,导致水果的香味变淡。消费者并不傻,吃过一次没有味道之后,下次就不会再买了。
更令人担心的是“采青”现象。有些果农为了提前上市,提前采摘还没完全成熟的果子。正常成熟的阳光玫瑰甜度可以达到18度以上,而这些提前采摘的水果,甜度只有14到16度。
西昌的果农吴贵艳觉得感受特别深刻。三年前,她家每亩葡萄能卖到9万元,而今年估计只剩下2万元,价格不仅减半,简直就像跌倒了“地板价”。
水果店老板杨杰注意到,今年优质的阳光玫瑰一斤售价大约9.9元,品质稍差一些的也能卖到4.98元。而去年,优等货能卖到19.8元。
价格差距越拉越大。在济南的批发市场里,阳光玫瑰被划分成六个不同的价位,从7元到28.8元都有。优质果和普通果的价格差异能达到四倍之多。
最显著的变化是礼盒包装变少了。过去,70%的阳光玫瑰都用精美的礼盒包装,作为礼品送人。而现在,这个比例降到了15%,大多变成了菜市场的普通水果。
电商平台的加入让价格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直播间里,单果14克的阳光玫瑰一斤只要5-7元,20克的也才9元一斤。
吴贵艳早在2022年就开始通过直播销售,专注于高品质的水果。但今年市场上低价竞争的商家太多,她的高价产品变得越来越难以出手。
更糟糕的是湖北的果农,今年气候异常,高温加上频繁降雨,导致大量“烧棚果”出现。收购的价格每斤仅在0.5到0.8元之间,连支付人工费都难够。
一方面是卖不出去的次货,一方面精品果却能卖出高价。在云南元谋的农民们开辟出新路,他们给每串葡萄都贴上了“身份证”。
只要扫码就能看到种植记录和糖度检测结果,消费者就能吃得更安心。这些优质水果比普通货多能卖出6-8元一斤,销路也不用担心。
袁延杰采用的办法是调节产量,他把每亩的产量维持在4000到5000斤左右。葡萄都是单层排列,每串的葡萄,以每颗大约18克为标准。
他的基地配备了物联网技术,环境监测站实时收集数据,水肥灌溉能自动调节,施肥也能精准配比,既省人工又提高效率。
湖南澧县找到了一条特别的路子,连续举办了17届葡萄节,还和茶饮品牌合作,把阳光玫瑰变成奶茶的原料,这样一来,产品的附加值也得到了提升。
这些努力为行业增添了不少信心。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建议,要控制每亩产量,建立“早采黑名单”,同时推广糖度分类的标准。
巨峰葡萄的转型经验值得借鉴。以前也遇到过产能过剩的情况,减少种植面积后转向高品质发展,价格反而变得更稳了。
现在一些果农又重新开始种植巨峰和夏黑这些老品种了。朱屹峰提到,虽然收入不算高,但价格比较稳定,至少不会亏本。
新出的葡萄品种也开始出现了,比如“金之星”,省级授权的价格就要150万元。这个品种能提前上市,避开台风,地头的售价大概在50元一斤左右。
通过品种权来保护和调控总量 的方法,有望让新产品推广得更顺利,避免再次重蹈阳光玫瑰的覆辙。
阳光玫瑰的起起伏伏,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农产品的一个缩影。新优种一引入,最开始利润不错,随之大家纷纷跟风扩大种植,结果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跌。
从“阳光玫瑰自由”到“阳光没贵”,这一变化既令人感叹,也给农业产业化带来了生动的教训。
种葡萄和养孩子有几分相似,只有细心照料才能结出好果子。只追求数量,反而会损失声誉。幸运的是,已经有人找到了正确的路子。
或许不久的未来,阳光玫瑰还能重新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不是靠炒作的高价,而是真材实料的品质支撑。到那个时候,“阳光玫瑰自由”才算真正有价值。
农业从来不是靠速成赚钱的行业,更多的是需要耐心等待和长期坚守。就像日本“晴王”多年来一直坚持高品质,才把这个品牌打造成为了金字招牌。
当资本的狂潮逐渐平息,留下的则是对农业核心价值的反思。阳光玫瑰的故事还在继续,它的转型之路,也代表着中国农业升级不可避免的趋势。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