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盟刺萼龙葵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8月31日,累计完成防除面积64759亩,防除率达50%,部分旗县市已实现发生区域全覆盖防除。黄花蔓延、挤压作物生存空间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
记者近日从兴安盟农牧局获悉,全盟刺萼龙葵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8月31日,累计完成防除面积64759亩,防除率达50%,部分旗县市已实现发生区域全覆盖防除。黄花蔓延、挤压作物生存空间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
刺萼龙葵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其植株密布尖刺,果实形似番茄却含神经毒素,人畜误食可致中毒。该物种繁殖力强、适应性广,种子可在土壤中休眠数年,通过风力、水流、交通工具及农事活动远距离传播,严重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农牧业生产安全和群众健康。
拔除野外河边生长的刺萼龙葵
面对严峻形势,兴安盟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属地管理、联防联控”原则,将刺萼龙葵治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兴安盟农牧部门于今年3月20日和8月4日先后印发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防除实施方案,明确以乡镇为单位统筹推进,科学布设常态化监测点位。农牧部门充分发动基层农技人员与农牧民,化身田野间的“哨兵”,对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与常态化巡查,确保防控工作落地见效。
在田间地头清理刺萼龙葵
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8月15日,兴安盟组织召开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防除技术培训现场会,通过理论讲解与实地演示相结合方式,系统培训监测布点、识别判定和分类治理技术。今年以来,全盟累计举办专题培训12场,培训农牧民和技术人员超1万人次,发放宣传手册、海报等资料3.2万余份,切实将防治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推动形成“人人识‘刺’、人人防‘刺’”的群防群治格局。
使用无人机化学防治刺萼龙葵
在具体治理中,各地因地制宜采取物理拔除、化学防治等综合手段,对连片发生区实施统防统治,对零星植株做到“发现一株、清除一株”。为保障治理物资需求,全盟累计投入专项资金70余万元,统一调配高效低毒除草剂3600公斤,重点支持发生较重区域开展集中攻坚。
实习记者:马旭
来源:兴安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