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理说,一个出生在中国、从小享受过家人倾尽全力培养的孩子,不管走多远,心里都该留着牵挂的那块地方。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按理说,一个出生在中国、从小享受过家人倾尽全力培养的孩子,不管走多远,心里都该留着牵挂的那块地方。
可偏偏有人选择亲手扯掉那根线,不只是割断亲情,还要在外面捅刀子,去迎合那些想见不得祖国好的眼睛。
这个名字在2020年“新疆棉”风波后,像刺一样扎在很多人心里。
她走到今天,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条不归路的?
如今,又是什么下场呢?
让我来好好跟大家讲讲。
出身不差,起点不低
她叫许秀中,1994年出生在甘肃嘉峪关,家境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父母是本分的双职工,日子安稳。
为了让她能“出人头地”,父母把能砸的资源全砸在教育上,给她报奥数班、乐器课、英语兴趣班等,只要是对孩子有好处的,从不吝啬。
身边很多同龄人可能还在自由玩闹,她却在一门门才艺课间来回折腾。
这种投入换来了显眼的成绩:中考全市第一,让她成了街坊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那时候的她,几乎没有什么能让父母不骄傲。
2012年,高考如愿考入中国传媒大学英语播音专业。
这一回,父母觉得多年心血值得了,亲戚朋友也打心底佩服,全国顶尖的学府,播音专业,光听就亮眼。
光环褪去,裂缝出现
可是进了中传,她很快发现这里没什么“天之骄子”,大家都能说、都敢拼,光环一下暗淡。
过去习惯了当“第一”,落差让她心里不舒服。
课堂压力、竞争激烈、社交不适,加在一起让她日渐失落。
2014年,她做了个让家里难以接受的决定,退学去澳大利亚留学。
那年家里正好遭遇投资失败,经济紧急转弯,父母苦口婆心让她缓一缓,她不干,甚至说出“你们可以把房子卖了”的话。
为了不让孩子心生怨恨,父母真卖掉了一套房,把她送出国门。
澳洲的第一年:从维护到疏离
刚到澳洲,她并不是一开始就全盘否定祖国。
课上或聚会里有人说中国的不是,她还会本能挺身反驳。
但很快,她发现这么干没朋友,反而会被孤立。
华裔面孔在当地媒体圈像隐形人,想往上爬,机会少得可怜。
她尝到了“孤立”的滋味,于是开始改变策略,说一些外国人爱听的故事,把国家描绘成落后、封闭甚至压迫的地方,以此换来笑声和认同。
久而久之,这种“迎合”成了她的生存习惯。
生活方式的滑坡
在澳洲的日子,许秀中活得越来越放纵。
为了进入媒体圈,她一边找实习,一边在脱口秀舞台上抛梗自嘲,用个体经历影射整个国家,用夸张的语气和表情博取关注。
她的私人生活也开始出了轨道,和上司产生不正当关系,以此换到更好的岗位;还有交往对象频繁,生活圈凌乱。
对她来说,这样“快速通道”比老老实实干活跑得快。
媒体话筒变成政治工具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纽约时报》悉尼分社这些标签看着挺体面,但她输出的内容几乎都带着固定指向。
2019年香港街头冲突,她公开站在暴徒一边,把爱国游行说成“被操控的群体”,
更大的舞台在2020年来了,ASPI(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邀请她加入,承诺绿卡。
这个被西方政界长期喂养的机构,正需要一个“来自中国”的面孔去说他们想听的话。
许秀中欣然接受。
“新疆棉”谎言出炉
2020年3月,《待售的维吾尔人》报告挂上了ASPI的官网。
许秀中声称有8万维吾尔族人被转移到内地被迫劳动,配了几张卫星图,把新疆的学校、居民区标注成“拘留中心”。
但是她从没去过新疆,这些所谓“调查”全靠拼接、假设。
可西方媒体当成了真相大肆炒作,美国国会用它做法案背景,禁止进口新疆棉,BCI公司宣布暂停在新疆的认证,H&M、耐克、阿迪等品牌公开宣布拒用新疆棉,导致新疆棉产业出口受到重创,成千上万工人饭碗受到了威胁。
家国反应与个人崩塌
我们外交部、学者、媒体迅速反驳,揭出报告漏洞,因为新疆采棉机械化比例早已超过70%,所谓“强迫劳动”根本站不住脚。
日韩企业也质问她把它们写进所谓劳工剥削名单的依据。
国内网民对这名前留学生的愤怒沸腾到点,父母因多次劝阻无效公开断绝关系。
那一刻,她在祖国的社会名册上彻底消失。
丑闻雪上加霜
在2021年,澳洲私家侦探托马斯发布四集视频,把她私生活的混乱拆开给公众看,从跟十几个男性上司、同行的私密关系,到派对染毒的画面,再到移民身份申请中的灰色操作。
她甚至回应说这是个人隐私,合法不可指责。
但在道德和公信力上,这已是致命打击。
连在澳洲的华人圈子里,她都成了边缘人。
被弃用的“棋子”
随着“新疆棉”国际新闻热度降温,ASPI也不再持续捧她。
因为少了媒体专访,她渐渐淡出视线。
她想通过更激烈的姿态重回舞台,于是在2024年参加反华游行。
但这次,被警方当场控制。
她拍视频喊委屈,说遭到暴力对待,然而警方声明没收到她的正式投诉。
在西方媒体眼中,她的价值明显不如从前。
孤立无援的境外日子
如今,她手里握着澳洲绿卡,却发现去的地方越来越少,中餐厅都有人拒绝招待。
她没有稳定工作,没有朋友圈,生活依附在少数激进组织的零星活动里。
还自认为依旧能在“反华圈”刷存在,但对外界而言,她早就是个“用完即弃”的符号响一次就换新的。
结尾思考
许秀中这一路,既是个人性格缺陷的放大,也是被外部力量利用的样本。
她曾享受祖国的教育和养育,却在关键的选择里,把短期名利放在了民族立场之上。
在政治话语里活跃时,她或许真以为自己在掌控命运。
但国际政治的残酷在于,棋子永远是棋子,一用完,就会被扫下棋盘,背叛过的地方,也不会再有位置。
这就是她“不堪的境外生活”最真实的注脚。
有些路,一旦选了,余生都得自己扛着走,回不了头,也看不到光。
参考资料:中国日报网——世界观|移居海外又反华的许秀中,不过是颗棋子而已
国际在线——起底许秀中:“反华”成为“流量密码”
环球网——许秀中:不孝不忠不义,你都占全了!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