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的言论,就是打着情怀的旗号来割韭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1 15:38 1

摘要:张雪峰「枪声一响捐五千万」的承诺,本质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商人变形记》。当高价志愿填报课与他口中的家国情怀相撞,这场「情怀经济学」的张力远比戏剧更耐人寻味。

张雪峰的言论,就是打着情怀的旗号来割韭菜

文/叶雨秋

张雪峰「枪声一响捐五千万」的承诺,本质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商人变形记》。当高价志愿填报课与他口中的家国情怀相撞,这场「情怀经济学」的张力远比戏剧更耐人寻味。

一、商业帝国的「认知矫正术」

张雪峰团队2025年推出17999元的圆梦卡时,完美运用了马斯洛需求层级的倒置逻辑:先以「避免滑档」的生存焦虑击中考生家庭的安全需求,再用「冲击名校」的金字招牌唤醒尊重需求,最终用「规划人生」的宏大叙事覆盖自我实现需求。这种从物质到精神的立体收割术,恰好解释了为何家长甘愿为志愿填报支付相当于二三线城市家庭半年收入的费用。而在「收割链」顶端,张雪峰却突然启动情怀叙事,正如奢侈品柜姐对着刚刷完卡的客人轻叹「钱财乃身外之物」——本质是给付费用户提供「认知补偿」,让焦虑消费转化为道德升华。

更精妙的是,五千万捐款的时间锚点设定在「枪声一响」。这种悬置型承诺,既规避了公益组织要求披露的实时监督,又创造了持续性的媒体记忆点。据凤凰网调查显示,该言论发布24小时内,「张雪峰捐款」关联词搜索量激增430%,其直播课程购买转化率同步上涨17%。这场资本与情怀的化学反应,俨然成为新媒体时代最成功的品效合一案例。

二、「谋生导师」与「理想国主」的双簧戏

当张雪峰在课堂上教学生「计算机专业去杭州,金融专业奔上海」的生存法则时,他扮演着现实主义的领航员;而当他哽咽着谈起捐款要「培育国家栋梁」时,又瞬间化身理想主义的殉道者。这种人格分裂式的表演,恰恰切中了转型期社会的集体潜意识——既渴望实用主义方法论,又需要精神乌托邦的镇痛剂。

值得玩味的是,捐款对象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已有教育自媒体推出《五千万能买多少本升学指南》的讽刺漫画。这种民间解构的背后,是公众对「商业情怀」本能的不信任。就像某省教育厅官员私下调侃:「如果真要为教育做慈善,何不先给购买服务的农村家庭打个折?」但现实是,峰学蔚来2024年对贫困县考生的「公益咨询」,最终转化率达32%成为新增付费用户,印证了罗振宇那句「公益是商业的柔光滤镜」。

三、「情怀泡沫」里的青铜时代

在张雪峰之前,俞敏洪早已演绎过「商人悲情」的戏码:新东方股价暴跌时洒泪直播间,转身却通过东方甄选完成资本救赎。这种「情怀经济学」的传承,映射出教育培训行业集体性的身份焦虑——当K12监管铁幕落下,从业者不得不用更柔软的姿态包裹商业内核。

但张雪峰的进阶之处在于,他将矛盾修辞法运用到极致:明明通过贩卖确定性获利(志愿填报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未来的保险单),却把不确定性包装成家国情怀(「枪声」象征的危机叙事)。这种商业策略甚至暗合了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当教育公平成为被消费的符号,「捐五千万」的承诺本身就成了比捐款更有价值的商品。

站在高考经济的暴风眼回望,张雪峰式的悖论或许正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嘲笑「两万块改变人生」的荒诞时,转头就为「五千万培育栋梁」的故事热泪盈眶。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摇摆,或许才是「情怀经济学」生生不息的真正密码。毕竟在这个时代,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发生在理想主义面纱与现实主义算盘的接缝处。

来源:雨秋闲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