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意渐浓,梨香四溢。9月9日,在沈丘县赵德营镇后楼村的梨园里,金灿灿的黄金梨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分拣、包装,村道两旁,来自山东、安徽等地的大货车排起长队,种植户陈贺美笑着说:“电话响不停,梨子摘不停!”
秋意渐浓,梨香四溢。9月9日,在沈丘县赵德营镇后楼村的梨园里,金灿灿的黄金梨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分拣、包装,村道两旁,来自山东、安徽等地的大货车排起长队,种植户陈贺美笑着说:“电话响不停,梨子摘不停!”
“这梨可是秋天的宝啊!”正在果园里指导采摘的陈贺美随手摘下一个饱满的黄金梨,笑着说:“黄金梨不仅口感好,还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秋天吃正合适,你看这梨,皮薄肉细、汁多味甜、营养价值高,市场上特别受欢迎。”
9年前,陈贺美瞄准黄金梨这一特色果品,在村里率先承包土地改种黄金梨,乡亲们都说她“胆子比梨大”。近几年,在镇党委政府产业发展引导下,她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如今承包面积已达85亩,亩产突破6000斤,效益远超传统作物。每年成熟期,外地来的大货车就直接开到地头等着装货,鹅黄色的梨摇身一变成了“明星产品”。
“一开始心里也没底,但镇里请来了技术专家,从育苗、授粉到疏果、套袋,全程指导。”谈及收益,陈贺美笑着掰起手指算了一笔账:按照当前市场行情,地头批发价每斤最低能卖到2元多左右,刨去成本,一亩地纯收入相当可观。“这黄金梨可是咱的‘黄金果’‘致富果’!”
以梨为媒,以产带富。镇政府创新推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联动模式,通过组织技能培训、搭建用工平台,延伸出套袋、采摘、包装等灵活就业岗位,每年种植采收季,陈贺美的梨园便成了“乡村就业驿站”。
“忙的时候,特别是集中套袋的那一个多月,我这里天天都得雇人,最多一天得请30多人同时干活。”陈贺美介绍,她采用灵活的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来干活的多是周边的村民和留守妇女,手头快的,一天能拿到140多元,甚至更高,既照顾了家,又挣了钱。”
“守着家门口,活儿不累,时间自由,一天挣个百十块钱,补贴家用挺好,大家都愿意来。”正在梨园里忙着的王大姐说。
梨香不怕巷子深,品质过硬自远扬,后楼村的黄金梨以其过硬品质,让“梨香”越过省界,香飘全国。
“好梨不怕路远,实力自带流量,咱的梨子品质是根本,根本不愁卖。”陈贺美指着梨园旁停靠的一辆大货车说道,“像这样的车,收获季节一天能来好几辆,我们的黄金梨除了牢牢占据本地市场,更是名声在外,主要销往山东、安徽的几个大型水果批发市场,很多都是合作多年的老客户,他们信得过我们的品质,我们也信得过他们。”
该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耀辉介绍:“我们积极‘铺路搭桥’,主动帮忙对接外地大型商超和市场,拓宽稳定的销售渠道,明年我们准备举办‘黄金梨采摘节’,邀请客商走进梨园,同步搭建电商直播基地,培育农民网红,让后楼村黄金梨‘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从‘提篮小卖’到‘跨省畅销’,我们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撬动整村产业升级、全村就业增收,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黄金梨产业向深加工、品牌化、电商化延伸,让这个‘甜蜜产业’更加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走好特色引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赵德营镇镇长杨晓丽说道。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沈琳桂 通讯员 刘艺文
编辑/张经纬 审核/牛春霞 监制/武文科 总监制/程战国
来源:周口广电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