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网上流传的一张图,再次把“山寨IP”的问题推到台前。各种大家耳熟能详的角色,被换个名字、改点细节,就摇身一变成了“全新原创”。更离谱的是,还能大张旗鼓地打上“版权登记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市场里。
最近网上流传的一张图,再次把“山寨IP”的问题推到台前。各种大家耳熟能详的角色,被换个名字、改点细节,就摇身一变成了“全新原创”。更离谱的是,还能大张旗鼓地打上“版权登记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市场里。
每一个名字都能让人当场愣住:既熟悉又陌生,既像正版又明显“不对劲”。
这些“作品”有几个共同特点:
改名避嫌:只要改一两个字,立刻就能规避掉大部分普通观众的分辨力。
换皮重生:造型上稍微换个颜色,或者加点其他元素,就敢号称“全新设计”。
快速套娃:看到哪个正版火了,山寨版本立刻跟进,甚至能快到让正版都目瞪口呆。
正版门槛高:买正版版权要花钱,要谈合作,要遵守严格的条款。
山寨成本低:随便改个图,申请个登记号,就能摇身一变成“原创IP”。
市场需求大:三四线城市、夜市摊、文创小商品市场,对这些东西有大量需求,消费者也并不会去深究。
所以山寨IP在国内环境里,几乎成了“稳赚不赔”的生意。正版在维权,山寨已经在批发。甚至有相应的公司参展去收割一些不想花钱,却又想蹭IP流量的品牌。
当然这里面的逻辑明眼人一看就懂,这事儿根本不复杂。
有些品牌,明明自己没IP,也不想花大价钱去买授权,但又想蹭点流量和热度,那叫“既想吃肉又想不付钱”。
所以你在展会上看到的那些山寨展位,装修得跟正版几乎一样,明明是抄着来,却笑嘻嘻地站在那里。关键就是成本最小化、风险自我估计低,反正消费者不追究太多,他们就敢玩。
总结一句:宁可山寨,也不愿花钱买正版,这是资本的“小聪明”,也是创意的“大浪费”。
正版IP辛苦经营多年,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观和文化价值;而山寨IP却只需要“套个壳子”就能捞钱。说好听点是“本土化”,说直白点就是“抄袭换皮”。
更讽刺的是,这些东西一旦打着“原创”的旗号出现在市面上,还真会有不少人买单。正版靠文化溢价挣钱,山寨靠信息差赚钱。
来源:萌娘ACG研究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