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在一次采访中,调整了对俄乌冲突“胜利”的定义,这一表态引发了广泛解读与争议。与战场态势并不完全契合的新说法,或许意味着局势在政治与心理层面出现了新的转折点。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在一次采访中,调整了对俄乌冲突“胜利”的定义,这一表态引发了广泛解读与争议。与战场态势并不完全契合的新说法,或许意味着局势在政治与心理层面出现了新的转折点。
---
2023年9月6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称,“只要乌克兰没有完全落入俄罗斯控制,就算乌克兰赢了”。这一表述出现在俄乌冲突进入第19个月的时刻,当时俄军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等东部地区保持控制,乌军反攻行动在8月虽有推进,但每日前线变动不足2公里。
俄方自2022年2月24日发起军事行动后,先后宣布吞并扎波罗热、赫尔松、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四地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西方国家通过军事援助与经济制裁支援基辅。截至2023年9月,美国已批准总额超过440亿美元的安全援助。
---
---
泽连斯基的“新定义”将冲突的最终目标从收复全部领土改为“保持不被完全吞并”。他在采访中指出,俄罗斯旨在全面占领乌克兰,而未达成这一目标即属失败。有军事分析人士指出,截至该表态发布前,俄方并没有明确公开提出“完全并入乌克兰”的战略文件或声明。
战场情况显示,自2023年6月的反攻开始,乌军在南线、东线多地发起合计每月超过200次进攻行动,但地面推进总体有限。例如在扎波罗热前线,乌军在两周内推进仅约8公里。俄方则维持在关键防御阵地部署S-300防空系统和龙牙阵地。
---
---
乌克兰国内媒体对此言论分化明显。《基辅邮报》认为,这体现了政府对盟友和民众传递“战争可赢”的信号。而部分反对派议员则批评这是为未来可能的领土妥协做舆论铺垫。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9月7日访问基辅时表示,美国会持续提供安全和经济支持,并重申任何和平协议都应由乌方主导。俄方方面,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回应称,“没有必要评论敌方的自我安慰”。
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重提,他早在2022年底就建议泽连斯基“为和平做出部分领土让步”,他的竞选团队称,如果他在2024年重返白宫,将致力于“数周内促成停火”。
---
从历史案例看,对胜利概念的重新定义并不罕见。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越南战后声称“阻止南越立即落入北越完全控制”是战略成果,但实际未实现初始目标。在当下俄乌冲突中,这种定义调整可起到缓和公众期望、延长抵抗意志的政治作用。
地缘格局方面,将目标降至“存续即胜”可能减少对全面军事反攻的压力,使谈判空间增大。这种话语调整为盟友提供了更多解释支持的余地,例如欧洲国家可据此宣称援助已产生稳定效果,无需无限扩大援助规模。
另一方面,俄罗斯若继续掌控东部资源区,将在粮食出口、能源输送及黑海安全通道上保持战略优势。这意味着无论舆论如何界定胜负,双方均可能在若干关键领域实现各自阶段性目标。
---
---
短期来看,如果乌军秋季攻势进展有限,泽连斯基的表述可被进一步用作国内稳控舆论的工具。根据英国国防部的评估,乌军在冬季之前可能难以突破俄军三层防御体系。
中期而言,美欧援助可能因内部经济与政治压力而出现波动,例如德国已在联邦预算中削减2024年的对乌援助计划3%。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乌方可能被迫在维护核心城市与恢复部分领土间做取舍。
长期预测中,这场冲突很可能进入低烈度、长期化阶段,类似库尔德地区的局部僵持模式。双方可能在未来2—3年通过多轮谈判形成临时停火安排,同时保留武装力量作为威慑工具。泽连斯基的“存续即胜”战略叙事或将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关键谈判筹码,但也可能导致国内对于战后边界的不确定性持续存在。
---
来源:溪边自在踏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