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9月9日,台北政坛围绕国民党党主席改选的局势再起变化。在党内反罢动议大获全胜后,改选提上议程。此前被看作有力竞争者的台中市长卢秀燕已声明不参选,蓝营内部形成了“10选1”的初步格局。9位已公开表达参选意向的人士中,包括前立委郑丽文、中评委罗智强,以及
背景
2023年9月9日,台北政坛围绕国民党党主席改选的局势再起变化。在党内反罢动议大获全胜后,改选提上议程。此前被看作有力竞争者的台中市长卢秀燕已声明不参选,蓝营内部形成了“10选1”的初步格局。9位已公开表达参选意向的人士中,包括前立委郑丽文、中评委罗智强,以及资深党内人士张亚中等。本次郝龙斌宣布加入,使得原本的局面复杂化,尤其是与赵少康之间的竞合关系引发关注。
事实细节
9月9日上午,郝龙斌公开表示有意参选,并已开始筹备行程。他称将以不同方式表达观点,核心是促成蓝白合作,以对抗民进党。外界质疑他与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多有摩擦,可能影响蓝白整合。他回应称双方没有私人恩怨,并强调在反绿目标下应搁置分歧,承诺会协调双方合作,同时要求蓝营内部对白营保持谨慎言辞。
郝龙斌还谈到与赵少康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两人仅会有一人在选举中出面,目前他倾向亲自参选,但计划与赵少康面谈沟通,并表示不会因反对声音轻易退出竞逐。这一表态与赵少康此前设定的“卢、朱、郝三人不参选才上阵”的条件相冲突,使赵方早前的布局失效。
多方反应
赵少康方面尚未正式回应,但由于条件被触发失败,其参选可能性大幅下降。有分析指,这反映了双方缺乏有效内部协调,否则难出现此类局面。
罗智强在郝龙斌宣布后也做出行动,9月8日晚拜会前主席吴伯雄并获得鼓励。他表示参选是希望蓝营避免过去多中心内耗的失利模式,并提出若成功当选,将在县市长选举后主动交棒给卢秀燕,以达成团结目标。
郑丽文则坚持参选到底,强调蓝白必须合作,但反对“因人设事”或私下协商的惯例。此前外界普遍认为赵少康会对她形成强大压力,但当前局势下她的竞争环境有所改善。
战略分析
从历次蓝营领导层改选来看,当多名重量级人物同时角逐时,通常会导致支持力量分散。例如2015年党主席补选期间出现7人竞争,最终胜出者得票率不足50%,来自不同派系的分裂影响了战斗力。郝龙斌此次主推蓝白合作的策略,理论上有助于扩大议题与选民基础,但在内部言论管控方面可能引起其他派系的不满。
罗智强提出的“过渡”构想在历史上有类似案例,如2000年后国民党建制派尝试通过临时领导人维系团结,但频繁更换领导也造成政策连贯性缺乏。郑丽文的立场看似更直接,她试图以明确立场取代派系妥协,这种方法在当前多方拉锯的情势下,存在短期声量提升但长期协调挑战的两面结果。
前景研判
短期内,赵少康是否宣布退出将直接影响局面。一旦退场,蓝营党主席改选可能形成郝龙斌、郑丽文、罗智强三强争霸的态势。根据现有支持度调查,若赵退出,其支持者流向将决定排名格局。
中期看,蓝白能否整合,将关联到2024县市长及立委布局。如果改选期间摩擦扩大导致裂痕加深,即便新主席上任,也难在大选前弥合矛盾。长期而言,若蓝营仍采取多头竞争模式,则在面对绿营和第三势力时将处于劣势。倘若改选结果产生明确且广受支持的领袖,并能促成跨党合作,则有机会提升2026年的地方选举表现。
未来两个月内,各阵营策略调整将频繁出现。从既往经验看,在提名截止前才做最后定夺是常态,这增加了外界预测的不确定性。目前来看,郝龙斌的参选态度坚决,但能否在整合派系和拓展新支持群体上取得实效,将是其胜出与否的关键因素。郑丽文若能保持一贯立场并扩大中间选民认同,也有一定胜算。而罗智强则需证明过渡领导的可行性,否则可能被边缘化。
来源:藤架悠然享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