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8日,四川上市公司百利天恒早盘股价冲高到414.02元/股,创历史新高。62岁的公司董事长朱义,凭借手中超千亿市值的股权,新晋为四川首富,引发广泛关注。
9月8日,四川上市公司百利天恒早盘股价冲高到414.02元/股,创历史新高。62岁的公司董事长朱义,凭借手中超千亿市值的股权,新晋为四川首富,引发广泛关注。
工作人员上一次见到朱义,是在两个多月前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聊到创新药领域的突破,朱义语气坚定:“在肿瘤大分子创新领域,中国已经处在全球领先的位置。”
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让朱义带领团队在旧金山谈判桌前签下84亿美元的跨国合作协议,创下全球ADC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是一类结合了靶向治疗和化疗优势的新型抗癌药物)交易纪录。那他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中国创新药“全球牌面”的位置的?
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图据:川观新闻
朱义出生于1963年,生活在内江工厂大院。朱义的父亲自学考上四川大学哲学系本科,母亲是一位厂医。“哪怕修收音机也能有口饭吃。”父亲的叮嘱让朱义这位1980年的内江高分考生进入四川大学无线电专业。可他满脑子是陈景润的故事,理想是当科学家。
这个科学梦走了10年:1984年,朱义在四川大学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物理方向攻读硕士研究生;1987年进入华西医科大学当老师,在微生物实验室钻研病毒学。但“一眼望到头的跟随式研发”让他憋闷,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毅然“下海”。
朱义先在四川科委医药公司做研发,后揣着300元闯广西北海,在外贸、房地产挣到第一桶金。“赚了钱还是想回制药行业。这是老本行,更是牵挂。”
朱义生活照。图据:川观新闻
1996年,他在成都温江创办百利药业(后更名百利天恒),带着弟弟妹妹跑市场。弟弟在济南住铁架床,冬天上露天厕所冻得脱不下裤子,“没风投,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去挣钱。”
企业真正站稳是在2003年。当时,有说法“非典疫情病原体是支原体,用红霉素”,受过病毒学训练的朱义却认为:“逻辑不对,更可能是病毒。”他当即让工厂生产抗病毒药新博林。两周后,香港中文大学的专家证实属于病毒感染,药企纷纷前来排队提货。朱义立了一条规矩:“不让一个经理空手走。”当年新博林销售额破亿元。
2009年,百利天恒还依靠仿制药挣钱,但朱义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两种药——创新药和其他。仿制药未来利润薄如刀片。”
那时,中国的药审改革未启,创新药还没有明确定义,风投更是稀缺。朱义不想等,决定“用仿制药的钱反哺创新,自己做自己的风投”。他先想在上海建研发中心,却遭到一些跨国药企的科学家质疑:“一个中国西部的四川企业,懂创新药吗?”
“不懂,但创新药并不高深。”2013年,朱义两度飞往美国考察,发现顶尖生物技术公司才十几人,年成本约1000万美元,“正好我们每年能拿得出”。
2014年,百利天恒在西雅图设立SystImmune公司,押注最前沿的双抗ADC(抗体偶联药物)——这是连当地同行都觉得“疯了”的选择:“单抗ADC都没做好,你还做双抗?”
朱义没争,只给方案:“一半资源按你们的来,一半按我的逻辑,用数据说话。”他打了一个比方:“肿瘤像一个坏蛋组织,要精准打击,但得避开副作用——做药也得找新路径。”
最困难的是2021年。自主研发药物BL-B01D1进入临床试验一年后,公司资金链面临断裂的风险。“甚至想过把公司卖了。”朱义说,“没告诉员工,怕砸了他们的信心。”
2022年6月,公司迎来转机:BL-B01D1剂量爬坡试验传出首个好数据,之后数据连续超预期。
2023年6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百利天恒公布BL-B01D1数据。当天,全球前20大药企中的8家找上门,包括BMS(百时美施贵宝)。
谈判桌上,朱义划下一条底线:“不做单纯授权,要共同开发、共享商业化。”对方开始觉得是非分之想,但看到数据硬、态度坚决,还有其他药企排队,才认真起来。
最终达成84亿美元的合作,成为全球ADC药物史上的最大单分子交易:BMS首付8亿美元,未来还将支付76亿美元里程碑款项,双方共研共享利润。“借合作建能力”,这才是朱义的目的。海外团队靠这一波业务快速成形,公司向跨国药企迈进了一大步。
朱义说,这次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助力:2023年科创板上市,公司获得9.9亿元融资,“科创板五套标准全为创新企业量身定制,这笔钱让我们把BL-B01D1的临床样本量扩大到800多个中国患者——没有这些数据,根本没法和跨国公司谈。”
目前,百利天恒有三大全球领先技术平台,数十项临床研究正在中美两地推进,BL-B01D1预计2026年获批,商业化团队已扩至千人。
从内江工厂子弟到四川首富,从仿制药企业到全球创新药玩家,朱义的故事不仅是个人财富增长的传奇,更是中国医药企业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不跟风、不急躁,守得住责任,敢啃“硬骨头”,最终走出属于自己的突围路。
新闻评一点
科创力量正改变人们对四川产业的传统印象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周丽萍
朱义的快速“上位”,展现出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当今时代发展大势是科技创新驱动,顺之者方能昌。拉长时间轴看得更清楚。近十年来,四川首富所属行业从农牧、矿业逐渐转变为光伏、生物医药等,反映出四川经济正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将继续成为四川经济的增长极和财富的创造池。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截至今年,四川生物医药相关上市公司已达20家,呈现出“首发”涌现、产业“量”“质”齐升的态势。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榜上有名。这不仅是单独几个企业的强大,更反映出四川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23年,川商总会在一篇名为《是时候停止对四川的“偏见”了!》的文章中提出:“四川的科创,有些被‘小觑’了。”
尤其是最近几年,四川电子信息、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全线发力,芯片半导体、数据流通、人机协同、基因测序、光电科技等新兴细分赛道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埋头攻坚“卡脖子”技术,走到“第一”和“前沿”的位置,只是由于大多分布于制造业细分领域,所以在大众层面的知晓度不高。
2020年,四川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为74家,到2024年,这一数字增长到486家。四川科创力量的蓬勃涌现,正在改变人们对四川经济和产业的传统印象,酝酿着未来的企业之星,积蓄着未来四川进阶的力量。四川正朝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加速迈进。
来源:成都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