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彩非遗 美美与共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1 16:41 2

摘要:美美与共,各美其美。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近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落幕。峰会现场,各国嘉宾饶有兴致地欣赏了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郑氏漆器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等“津味”非遗技艺展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和合之美,为平等、互鉴、对

美美与共,各美其美。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近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落幕。峰会现场,各国嘉宾饶有兴致地欣赏了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郑氏漆器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等“津味”非遗技艺展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和合之美,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写下新的生动见证。

“印”出美好期盼

一个娃娃抱着鱼,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莲年有余”图案一直被海内外游客视为天津的名片之一。天津杨柳青画社木版水印传承人苏丽妍介绍,本次峰会期间,画社特意把寓意美好的“莲年有余”图案展示给嘉宾——鱼头为鲶鱼、身为鲤鱼、尾为金鱼的复合造型,象征富足安康。

“杨柳青年画技艺涵盖勾、刻、印、绘、裱五大工艺。我们为嘉宾设置了简单易上手的印制体验环节,他们在3分钟内就能完成印制,得到一幅装裱精美的卷轴画作。”苏丽妍介绍,嘉宾在印制时,需要用工具在宣纸背面来回压印。当印制环节完成,掀开宣纸看到年画图案时,大家都很惊喜。

8月31日,参会记者在峰会新闻中心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展台体验。新华社记者 张笑宇 摄

“在上合峰会会场参与非遗展示,是木版年画走上国际舞台的宝贵机会。”苏丽妍说,期待可以通过艺术交流,借鉴不同国家的技法和线条表达形式,从而碰撞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年画不只是大家在过年期间贴的画,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让更多人了解杨柳青年画的内涵。”苏丽妍坦言,近年来,画社推出了英文、法文、德文等版本的年画画册,不断提升画社国际影响力。画社还制作了长达12米的年画《海河绘》,涵盖海河两岸天津之眼、天津站等地标性建筑。此外,画社还联动天津其他老字号,推出联名产品,让非遗元素走进千家万户。

“如果用一幅年画来形容这次峰会,您会选择哪一张?”面对记者的提问,“莲年有余”是苏丽妍的答案。在她看来,这张喜庆吉祥的年画不仅是天津的名片,更表达了天津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点睛”和合之美

“这项艺术太迷人了!没想到我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能从欣赏者变为创作者,这种体验非常珍贵。”一位嘉宾体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泥塑(天津泥人张)制作技艺后,激动地向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工艺美术师彭帅分享喜悦之情。

峰会期间,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在现场设置了“泥人张脸谱点睛”互动体验环节,将未绘制眼部的脸谱半成品交给嘉宾,由他们亲自完成“点睛”这一关键步骤。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眼睛被视为塑造神韵的灵魂所在。”彭帅介绍,看似简单的几笔勾勒,实则暗含人物性格、身份的深层表达,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妙。此外,工作室还挑选了《步步“灯”高》《和合献瑞》《孔子》《煎饼果子》等8件代表性作品参展。

天津泥人张彩塑制作手法追求以形写神,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风骨。在彭帅看来,泥人张彩塑既是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又是嘉宾感知城市脉搏的情感媒介。当国际观众在《步步“灯”高》中辨识出东方传统与现代潮流的对话,在《煎饼果子》里触摸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质感时,泥人张彩塑便完成了从地域性技艺到世界性语言的转化。

“作为一名非遗工作者,能够参与峰会,我深感自豪。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非遗保护、传承与跨文化交流的高度重视,更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从事的不仅是民间工艺的传承,更是在通过方寸之间的作品,向世界展现新时代的文化风采与中国的文化自信。”彭帅说。

峰会诞生了系列合作成果,预计将为非遗发展提供新机遇。彭帅期待,未来可借鉴鲁班工坊模式,与上合国家职业院校共建彩塑艺术联合课程,搭建非遗传承人交流平台,推动“泥人张”等传统技艺与中亚雕刻、南亚陶艺等开展技法互鉴与创意共生,形成“技能传承+文化对话”的双向赋能机制。

“盲盒”展示技艺

宣纸为面,竹枝作柄,洁白的扇面竖直浸入水面,随着扇柄摆动或旋转,漂浮于水面的各色生漆蜿蜒附着,形成变幻的漆膜,等到吸水晾干,一把漆扇便制作完成了。这种“开盲盒”式体验吸引了不少嘉宾,郑氏漆器制作技艺的展台前访客络绎不绝。

“由于大漆在水面上流动,每把扇子展现的效果都不相同,每把扇子都是‘私人定制’。我们还为每把扇子配置了扇穗,寓意‘岁岁平安’。”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天津市河东区非遗代表性项目郑氏漆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郑勇已从事非遗工作十余年。他介绍,郑氏漆器制作技艺以“漆衣陶骨”的陶胎漆器闻名。这次选择漆扇作为体验项目,不仅是因其互动性强,更是借“扇”字同音,展现和善之意。

陶胎漆器是以陶为“骨”,以漆为“衣”,将陶瓷与生漆两种材料结合创作出来的艺术产品。陶胎漆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距今已有约6000年历史。东汉后陶胎漆器趋于没落消失。郑勇率领团队进行了长期研究,依托古籍文献,结合实物工艺进行反复比照试验,最终使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复原。

制作一件陶胎漆器并不容易,要利用大漆进行类似于工笔画手法的绘制,经过制胎、烤漆、裱布刮灰、打捻、变涂、打磨、推光、成型八大步骤。在制作工艺之外,色彩也是一大难题。作为唯一参展的高校师生团队,接到通知后,郑勇带领8名学生精心准备“上合限定”体验。他们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闭关”准备,专门调制出“上合蓝”色彩。“纯天然矿物质材料调制色彩难度非常大,我们在峰会现场制作了展示材料,还原了‘上合蓝’调制的全过程,不少嘉宾为我们‘点赞’。”郑勇说。

峰会现场,年轻的面孔和青春的气息,书写着非遗传承的生动注脚,4名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在校生向嘉宾介绍非遗技艺。“非遗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我们团队中也有在校生获评非遗项目传承人。”在郑勇看来,峰会为非遗对外交流提供了更大平台。郑勇和团队成员依托“艺术+工科”学科融合,利用学校纺织、材料等学科研发资源,复原出了更多耐高温陶瓷材料和釉料,为传统的漆器制作技艺引入了“黑科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非遗的生命力在传播和对话中加强,这些凝聚着东方美学和中华民族智慧的非遗技艺,正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国际平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奏响文明和合乐章。(作者:中国旅游报记者 杨丽敏;编辑:曹雪文)

来源:中国旅游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