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巍巍喀斯特,石山如海。地处中越边境的靖西市南坡乡,石漠化面积一度超过85%,耕地稀缺、生存艰难。然而,正是在这片曾被认定为“不宜生存”的嶙峋之地,通过国门党校的理论星火传播,以红色基地党性教育为内核的精神洗礼,以振兴发展为目标的生动实践正在深入推进。
巍巍喀斯特,石山如海。地处中越边境的靖西市南坡乡,石漠化面积一度超过85%,耕地稀缺、生存艰难。然而,正是在这片曾被认定为“不宜生存”的嶙峋之地,通过国门党校的理论星火传播,以红色基地党性教育为内核的精神洗礼,以振兴发展为目标的生动实践正在深入推进。
“石缝里能栽桑,荒山上能养鱼,咱南坡人靠的就是这股‘自强不息、石缝求生’的劲头!”一位老党员的一番话,不仅是“南坡精神”的写照,更是边疆党建与振兴实践深度融合的铿锵回音。
国门党校:“三式课堂”扎根石缝
南坡乡创新构建国门党校“三式课堂”,“1+3”党性教育矩阵,打破传统党性教育“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困局,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砺能的双向贯通。“理论淬魂”聚焦政策本土化解读,市委党校量身定制《边疆治理现代化十讲》等课程,把宏大叙事转化为贴近乡情的鲜活案例;“实践砺能”依托25名老党员与技术员组成的“红色讲师团”,深入烈士碑前、桑园地里开展现场教学;“田间接地气”则借助12个产业实训基地,让学员在智能养蚕、节水灌溉等实操中提升技能。
这种“课堂讲授+现场体验+实操训练”的三维教学模式,已淬炼出开启振兴的“石缝金匙”。不仅贯通了党性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更成为群众增收的“能量补给站”。两年来,60余场培训覆盖党员群众超2000人次,国门党校真正成为石缝中长出的“红色学堂”。蚕农赵丽梅在移动课堂学会智能温控技术,增收突破3万元,从传统农民转型为“数字农人”。
红色基因:星火燎原唤醒内力
在南坡乡弄栋革命根据地遗址的岩壁上,弹痕依旧清晰。“先辈们在枪林弹雨中垦荒,我们岂能在春风里躺平?”乡党委书记黄雨舟在岩洞中讲授沉浸式党课时发问。
近年来,南坡乡深入挖掘“红色富矿”,构建“瞻仰—缅怀—学习”三位一体教育链:修复烈士纪念碑、复原斗争场景、邀请烈士后代讲述故事,每年组织新老党员在丰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唤醒了党员群众内心深处的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青年党员覃正勇在听完“找水敢死队”的事迹后毅然返乡,带领村民发展桑蚕产业,“摸着弹痕,我懂了什么叫‘石缝求生’”。近三年来,像他这样选择返乡创业的青年党员有12人,带动新建产业基地8个,荒地利用率提升40%。红色基因已从历史记忆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实践熔炉:石缝炼就真功夫
“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石头缝里刨出来的。”在南坡乡党性教育体验路线中,学员需完成“护一口民生泉、垦一块石缝田、养一湾高山鱼”的实践任务。陡坡垦荒、桑林套种、冷泉养鱼……党员们在满手血泡中体悟“石缝求生”的真谛。
实践路线背后,是南坡人与石漠化抗争的生存智慧。底定村党员带领群众首创“石缝套种”法,在桑园中套种大豆,既固土保水又实现增收;高山冷泉养鱼项目巧妙利用岩隙蓄水,成功产出靖西黑鲤。两年来,300余名学员通过实操掌握生态种养技能,技术推广覆盖率超70%,涌现出黄振京等一批“土专家”,其“一田双收”模式使亩产收益翻倍。实践熔炉不仅锤炼了党员的实干能力,更使“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植血脉。
矩阵赋能:党建链点石成金
南坡乡以“1+3”党性矩阵为纽带,推动党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四轮驱动模式,实现组织建设与产业拓展同频共振。智能小蚕共育中心负责人李玉锦通过手机远程调控温湿度,年产优质蚕种突破3000张,带动9个乡镇协同发展,年收益达55万元。
在党建赋能下,4.02万亩桑园织就“绿色绸缎”,高端生丝远销东盟;千亩稻渔共生田中跃出“黑色黄金”,靖西黑鲤单价达普通鱼的3倍;8000亩油茶林结出“金果子”,深加工产值预计破千万。全乡人均收入从2020年的8000元跃升至2024年的1.8万元,石漠化治理率达90%,“空心村”重新焕发生机。党建链如金线串珠,将分散资源整合为振兴合力,真正实现了“石山变金山”。
俯瞰南坡,桑海涌波、蓝星点点,智能蚕房与苍翠石山交相辉映。新一代南坡人既传承着岩壁上“自强不息”的坚韧,也开创着智能手机操控生产的未来。这束从喀斯特山深处迸发的光芒,照亮边疆乡村振兴之路。(何彪、王会练、赵丹、高青兰)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