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门通背武林事,通背拳前辈李进唐回忆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16:59 3

摘要: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正文

青少年时期,我痴迷于《三侠剑》《鹰爪王》等武侠小说,对武术生出满腔向往,却始终未有机会接触真正练家。

1939年从农村来到北京,在东城一家建筑厂当学徒——解放前的学徒大多没有工资,穿衣吃饭全靠自理。那时虽见过几处武术研究社,却因学武需缴费而不敢贸然踏入,这份武术梦只能暂且深埋心底。

解放前的北京,龙福寺、白塔寺、护国寺、鼓楼等地有定期庙会。因住东城,我常去龙福寺和鼓楼,那里有三位女艺人扮作老道卖艺,耍的都是真刀真枪的硬功夫。天桥的打把式卖艺更是精彩,张国忠拉硬弓、张狗子与宝三撂跤,不过这些只能等到年节放假才能跑去一睹风采。京郊偶尔会有五虎少林走会,队伍打着锣鼓从大街进入北海,一路演练五虎棍与刀枪功夫,我总是跟在队伍后面看热闹,虽知是真功夫,却终究只是门外汉。

195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听闻同事王文瑞练通背拳已有数十年,功夫深厚,当时正跟随通背拳名师马熙春学艺。同年星期四,我特意去了景山公园,远远便看见王文瑞双足前后开立,身体随手臂移动而前后起伏,臂膀舒展圆润,恰似系着链子的铁球在空中流转。后来才知道,这便是通背拳最基础的"柔肩""顺背"功法,喻为"指天画地"——手由前向上向后称为"指天",由后向上向前称为"画地",正是通背拳活肩活身的根基所在。

2004年6月

通背拳名师马熙春

通背拳名师马熙春,是通背拳大师张策的弟子,河北省安次县人,生前在北京电车公司工作。他武功精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就连孙膑双拐、单拐这样的奇形兵器套路也娴熟掌握。这两套兵器还是我拜师入门后亲手制作的,曾在中山公园亲眼见过马老师演练,招式精妙绝伦。听说马老师的诸多兵器技艺,大多得自张策大师的至交——"花刀李三爷"的亲传。

马老师的住所在前门内撵儿胡同4号院,一进门就能看到房廊下两个兵器架上摆满刀枪剑戟,室内墙上也挂着刀、剑等短兵器。可惜文革初期,大部分兵器被迫交公,半生心血付诸东流;后来形势愈发紧张,就连剩下的几件心爱刀剑也不得不二次上交,这件事成了马老师心中难以释怀的痛。

1929年南京举办全国第一次武术运动会,马熙春老师未经张策老先生许可便私自报了名。那次运动会的武术比赛并非点到即止,参赛者需立下"生死文书",比赛中死伤责任自负。张策大师认为他当时功底尚浅,不宜参赛,马老师因此受到严厉批评。后来张策大师叹道:"现在教你拳术套路已来不及下功夫操练,不如教你几套通背刀吧。"没想到马老师带着这几套刀法赴南京参赛,竟真在实战中派上用场,最终取得了名次。

师门中的师弟师兄都知道马老师习得通背刀绝技,但旧社会的老拳师思想保守,真功夫从不轻易外传。有一次在李双春家,马老师偶尔比划了一个通背刀的"猫扑"式,身法迅捷如电,刀法精妙异常——只见他右垫步接左右步疾进,右手持刀由外向内猛扑,左手同步配合,整套动作要求双手发力一致,头顶脊挺,尽显全身整劲,实战价值极高。

马老师一生参加过许多武术运动会,获得数十枚奖章,1962年被聘为北京市武术协会委员,常年担任各类武术表演的裁判工作。

2004年6月28日

马熙春老师教拳的场子设在中山公园内,就在棋艺室前的一片空地上——东南面是水榭,北面过小桥便是游廊,西面靠山。那里山清水秀,空气新鲜,风景格外优美,实在是练拳习武的绝佳去处。

每逢假日我便去那里学拳,按规矩先练活身功夫,从柔肩顺背、摇山、掸手等基础法根开始,而后再学五掌(摔、拍、穿、劈、钻)

我有个亲戚是练"顿功"的,师从名家王显斋,他告诫我:"若想学到真东西,必须正式拜师入门。"可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数十元的拜师费对我而言堪称天文数字,实在是有心无力。多亏这位亲戚慷慨解囊相助,才得以完成拜师仪式。

拜师并未按惯例请本门师叔师伯参加,只有介绍人王文瑞、韩来雨(太极十三式包张弟子)、李双春等六人作陪,大家在中山公园的瑞珍厚饭庄吃了一顿饭,总共花了三十四元——在当时已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只负责买了一束香和二十五个个苹果作为供品,没想到还出了个小插曲:头天准备好的苹果,夜里被孩子偷吃了一个,第二天摆盘时每盘五个,唯独少了一个,再去买已来不及,弄得我心里忐忑不安,生怕冲撞了祖师。

令人意外的是,饭后众人回到屋内,马老师却让介绍人带我到大门外,重新由介绍人将我引进室内。此时老师已焚香拜过祖师,我双手举着拜帖交给老师,随后行跪拜之礼,礼毕后众人纷纷道贺,至此才算正式踏入通背门。

2004年7月

拳谱上往往不会记载最关键的诀窍,有些技法只能靠口头传授,难以用文字准确表述。学拳必须明理、知势、知法,若是不明原理或理解片面,练到一定程度便会遇到瓶颈,难以精进至上乘功夫。

过去老拳师教徒弟,有时会在屋内挂上窗帘,生怕招式被外人偷学;我在公园也见过,拳师讲解手法时若有外人走近,便会立即示意停止,显得格外神秘。也有些人以为买本拳谱照着模仿就能学会,把学拳想得太过简单。实则真正的功夫,即便老师手把手掰着教,也需反复揣摩,就算暂时学会,练习一段时间后仍需老师纠正偏差——所以练通背拳必须靠口传心授,再加上自己用心领会悟化才行。

拳谱上讲"徒学不思是惘然",就以通背拳的单操法根"劈山"为例:

手向上穿时须向外翻滚,向下落时则转为向内翻滚,拳落下时拳心向上,以手背骨节击打;另一手需同时配合拢胸护肋,还要做到头顶脊挺,全身劲力协调一致。

这样的细节若是没有老师当面拆解,单靠看拳谱怎能悟透?想要学到真功夫,投拜明师实在是最关键的一步。

2004年7月

通背拳是象形拳种之一,其名称源自通臂猿猴——因拳法动作效仿猿猴特性而得名。众所周知,猿猴动作最为灵敏活泼,尤其是手臂,攫取物体时运臂如风,进退伸缩变化多端,肩、肘、腕三关节毫无迟滞之感。

通臂猿猴有三个显著特点:"灵""长""多力",它的一举一动都需调动全背力量。通背拳正是效仿这种特性,巧妙运用背部劲力,使力量由肩臂贯通而出,故而得名"通背拳"。不过通背拳讲究"打猿意不打猿形",不刻意模仿猿猴的外形姿态,而是取其动作活泼、进退伸缩灵敏的精髓。

2004年7月19日

通背拳以圆活柔化为基础,以刚柔相济为运用法则——见刚则用柔化,遇机便以刚发。运臂圆活如轴端之轮转动不息,出拳劲速似弦上之箭破空而出;虚中柔化时如巨浪荡轻舟,蓄劲挺发时似气力催机轮,又像迎风扯旗般无处不展,顺流驾舟般力少功多。

其所用身法大致可分为八种:

一"起":身起如水浮舟升,只觉身形高起,却难觅其上升过程;二"落":身法下落如人坠陷阱,骤然沉下,只见身形低伏,不见下落痕迹;三"钻":如鹞鹰钻林有孔则过,似蜂蝶穿花遇隙即入;四"翻":左右上下翻转自如,随势而发无固定轨迹;五"伸":如蚯蚓延颈,化短为长探取目标;六"缩":似蚯蚓收敛,变长为短固守门户;七"开":肢体伸展之意,凡手高举、足远踏皆为"开";八"合":与"开"相对,凡手、臂、足、膝收回紧凑皆为"合"。

2004年7月19日

杨氏老架太极拳,由杨班侯传与张策大师,这套老架共九十多式,练法要求自始至终不可缓劲,虽耗费功夫却能出真本事,又称"功夫架"。张策大师将其传与弟子鲁书轩、李慕翰、赵印轩、鲍雍士等人。

据鲁书轩师叔讲:"张策大师教这套架子时,起初只教第一个式子'揽雀尾',需练满一年才往下教。因为'揽雀尾'要练'提拨推摸'四个字,这四个字练透了、找着劲了,整套架子的劲力也就都能贯通了。所以学这套老架的人,都以'揽雀尾'为根基,每次练习时间从两三分钟到三四十分钟不等,功夫越深练得越久。可惜学这套老架的人大多只练会前几个式子,能打完全趟的寥寥无几。"

解放后的数十年间,北京各大公园从未见过有人演练这套老架。直到1994年6月,我看到青山、石恒所编的《杨氏太极拳》一书,发现书中记载的全部架子姿势顺序与张策大师所传老架极其相似,书后关于杨氏太极拳二十五种劲的解说及太极扎杆技法,更是与我当年记录的内容一字不差。

2004年11月于北京南城

来源:京门武者

相关推荐